“花式共享”经济来了?

2017-05-23 11:03:09  来源:石家庄日报  责编:李胜兰

  原标题:充电宝、雨伞、篮球纷纷共享

  “花式共享”经济来了?

  深度阅读——

  逛街手机没电扫码借充电宝,突然下雨扫码借伞,手机一点找到共享车位……

  近日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里,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并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风口”。仅以共享充电宝为例,短短40天时间就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介入,融资金额约12亿元人民币。

  新的共享经济将对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数据见证:

  资本大举布局共享经济

  

  公开数据显示,3月底以来,小电科技、来电科技、Hi电等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相继宣布获得亿元级别的融资,行业内总融资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同时,国内BAT三巨头中的两家也开始入局。先是腾讯成为小电科技的战略投资方,接着是蚂蚁金服和来电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

  除了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在投资层面也引起了关注。共享篮球项目“猪了个球”刚刚宣布完成千万级Pre-A融资;共享雨伞项目有深圳一家企业拿到第一笔千万级的融资。

  共享经济的“蛋糕”有多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使用而非占有,最初的模式是陌生人之间闲置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小电科技的一位天使投资人表示,在大规模租赁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物权和产权的重要性不断降低。拥有反而带来麻烦,因为要花费财力人力维修、保养和升级。

  

  新事物新特点:

  渗透日常从实物向服务转变

  

  从汽车、房屋这些共享“大件”,到现在通过刷手机分享雨伞、篮球、玩具、服装等“小件”,共享经济正逐渐渗透日常生活。

  ——小型化。如今,在南方一些大城市的连锁餐厅、商业综合体,吃完饭、逛完街再也不用担心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了。用手机扫码可以在共享雨伞投放点借、还伞。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共享经济从一开始的网约车,到后来的共享单车,再到现在的共享充电宝,物件的形态越来越小。“充电宝、篮球、雨伞等物品,都被投资人看作是‘高频、刚需’,通过互联网提高物品利用效率。”

  ——低价化。“收费越来越低,甚至使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积分可以免押金。”曹磊说,共享篮球收费为每小时2元,押金费用为29元。以“猪了个球”为例,目前收入来源主要为篮球的租金,未来通过积累流量进行变现。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李易认为,由于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程度不够高,要让大家拿出有价值的资产出来共享还比较困难,所以出现了诸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低收费”的共享经济形态。

  ——私密化。“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被共享的事物越来越私密化。”曹磊说,不单单是一些日常使用的私人化物品,共享知识、经验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共享从实物向服务转变。

  比如,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罗辑思维旗下知识服务App“得到”、知乎网推出的知识分享社区“知乎live”、果壳网推出的付费问答产品“在行”“分答”等,在共享知识领域,共享经济让众人的智慧得以分享。

  

  新问题出现:

  安全与资源浪费问题值得关注

  

  虽然资本涌入共享经济领域,但也有投资人认为,随着共享经济热度攀升,“伪需求”“伪共享”让市场“虚火旺盛”。比如,不少网友在微博吐槽,共享充电宝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且借和还都不太方便,只是现阶段资本“跟风”一哄而上,市场需求被迅速放大。

  业内人士表示,在资本热捧下,先拼密度、拼规模,抢占线下网点,入驻各大城市商圈,部分新出现的共享形态尚无清晰的盈利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经济在安全性、资源浪费等问题上也频遭质疑。一方面,公众担心这些“共享事物”被不法分子植入病毒等获取个人信息,通过手机扫码造成数据泄露;另一方面,雨伞、充电宝等物品损坏率较高,容易造成大量破损物品堆积,产生资源浪费。

  此外,社会信用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掣肘共享经济的发展。

  “共享经济不是万能钥匙。”曹磊说,到底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共享?共享是否真的有价值?物品拥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可以进行切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界定和把握。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