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戏曲在乡村萌生新芽

2017-06-09 14:53: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听了秦腔,肉酒不香。”这是作家贾平凹在其《看戏》一文中滋味颇丰的表达。他如此描写农村看戏时的盛景:“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树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此情此景,也让我想起童年在农村看戏时的情景,那些年月,乡戏可是农村节庆的重头戏。然而现在,老实说,就连春节,许多偏远农村也基本上看不到戏曲演出了。这种尴尬的现实,应该就是有关部门推进戏曲进乡村的直接原因。

  事实上,时至今日,广袤的乡村大地仍然需要戏曲的深厚滋养。且不说,我国诸多戏种本来就生长于民间,并长期活跃于民间,也曾在民间变革发展,最终进了城市,登上大雅之堂,它们本有反哺乡村的义务。单就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而言,戏曲也该付出绵薄之力。乡村不少留守村民是戏曲最稳固、最忠实的观众,他们放下锄头,坐在台下,听着戏台上高亢的曲调,看着演员们优雅的动作,一定会筋骨舒展、心情舒畅。乡村留守儿童若能时常熏陶于戏曲中,定能像鲁迅少时看社戏一样留下浓浓乡愁。

  既然乡村仍然需要戏曲,戏曲又该如何才能深入乡村?据报道,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等三部门的实施方案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将戏曲进乡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畴。

  后一种纳入,可能操作起来简单,政府花钱,请一些戏曲表演团队进乡村表演即可。然而,“请进来”的未必都是乡村观众最喜欢欣赏的、接地气的演出,如果是“阳春白雪”,自然曲高和寡,“门庭冷落车马稀”。久而久之,公共财政倒是耗费不少,戏曲进乡村带给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享受却乏善可陈,甚至有可能流于形式。

  而前一种纳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应成为地方推动戏曲进乡村的重要抓手。换言之,要为戏曲进乡村“育团队”。不管是鲁迅小时看社戏,还是贾平凹在农村看秦腔,为何都有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那戏、那人、那场景接地气。笔者幼时也看过家乡戏,虽然布景简单、唱腔并不专业,却是熟悉的乡音、熟悉的故事,常常引得台下掌声阵阵——那些演员往往多来自乡亲中间,他们既是演员,又是一群戏曲艺术的忠实票友、热情粉丝。因此,推动戏曲进乡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乡村培育一些本乡本土的业余表演团队。

  为戏曲进乡村“育团队”,并进行传、帮、带,给予资金扶持,其实是在为乡村“种文化”“育文化”,这可能比单纯的“送文化”更劳心费神,成效也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是,一旦种起来、育起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便会在乡村的沃土上,萌生出传统文化的新芽,绽放出鲜艳的戏曲艺术传承的花朵。(何勇海)

相关阅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