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前夕石家庄市民展示《抗敌报》

2017-07-07 11:18:08  来源:燕赵晚报  责编:董健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看到这些报纸,仿佛看到了那炮火连天的岁月。”杨国遵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因出版年代久远,报纸腐蚀了一个洞

  原标题:“七七”前夕市民展示7份《抗敌报》 《抗敌报》曾在平山、灵寿等地印刷,是研究河北抗战重要史料

   1937年,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编辑出版的《抗敌报》,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刊;1938年4月,该报升格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的机关报。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党报,也是人民日报报系中创办最早的报纸。由于抗战时代的艰苦环境,当年的《抗敌报》留存下来的原报非常少,显得尤为珍贵。目前,石家庄市民杨国遵收藏了7份《抗敌报》,其中的292期发表社论,号召边区军民积极抗战,粉碎日寇对边区的“扫荡”,争取抗战彻底胜利。中国抗战纪念馆表示,这期《抗敌报》的内容很有研究价值,希望杨先生能捐献给他们。

  头版社论:《争取反扫荡的彻底胜利》

  家住石家庄市的杨国遵先生现年60岁,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早在20多年前他就开始收藏抗战史料。1998年,他与藏友交流时,发现了7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编辑出版的《抗敌报》,并珍藏至今。

  7月6日上午,他说:“看到这些发黄带着破损的报纸,仿佛看到了那炮火连天的岁月。”

  记者注意到,这7份《抗敌报》日期不同、品相不一。每一张报纸都内容丰富,报道形式多样。既有“阜平之敌四日全部东退”等国内新闻,又有“希特勒命令炸毁波兰”等国际新闻,还有“抬起头来”、“大队人马回来了”等诗歌散文创作。

  其中的292期,出版于中华民国28年11月23日,也就是1939年11月23日。

  因年代久远,这期报纸已泛黄破损,头版中间还被腐蚀了一个不规则的小洞。因此,杨先生将其塑封在一个透明袋子里保存。

  这期《抗敌报》为8开纸大小,共4个版面,在排版方式上,横排竖排兼顾,标题以竖排为主,有的字看不清,甚至有的地方空白。第一版为要闻版,第二版是国内新闻,第三版是国际新闻,第四版是副刊。

  第一版共刊发了5篇新闻稿件,报道了晋察冀边区正在经历的战事、敌军在边区所做的侵略破坏活动,以及侵华日军在河北省阜平县进行的“扫荡”。

  为了防止敌人看到新闻报道后对相关抗日军民进行打击报复,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村名、村民、地址等,很多都用某种代号来代替。

  头版头条还发表了题为《争取反扫荡的彻底胜利》的社论。这篇500字左右的社论说,敌寇对我边区的扫荡进攻,现在已遭受了严重的失败……敌人想包围我们的主力部队,消灭我们边区的抗战力量,结果却遭受了我军的反包围,给了敌人重大的消耗……我们边区的全体军民必须认清当前的反扫荡的胜利前途,积极强化和发扬勇敢杀敌的精神,克服任何消极、悲观、失望、动摇的情绪,来迎接反扫荡战役的最后胜利。

  日寇进攻阜平时,放火烧了百姓房屋

  从新闻体裁上来说,要闻版刊登的5篇报道,除了头条是属于评论类的社论,其他体裁均为消息。其中,有一篇以《边委会决拨巨款救济灾民》为题的消息,讲述了边区军民相互关爱的故事,并加了一个“患难相共”的栏头。

  在要闻版上,还以消息体裁,报道日寇在阜平、灵寿等地“扫荡”的情况,以及当地军民机智、勇敢、灵活的抗日动态。

  其中一篇消息的标题是《烧毁的是房子,粮食,柴草,烧不毁的是咱们的土地!还有抗日的决心!》,消息头是 “晋察冀社阜平讯”。

  这篇消息说,这回敌人“扫荡”边区,进攻阜平的时候,一路经过的村庄,房屋都被敌人放火烧了,粮食有的烧了,有的用马拉走,生产农具和铁锅都被人打碎不能用。据调查,阜平各区被烧的房子已知道的有:X区台峪村被烧70多户,粮食俱被毁三分之二以上……现在被烧各村,尽成瓦片灰土,焦木烂砖,堆满一地,多数老百姓无家可归,露天生活,光景非常凄凉。这回敌人进攻边区所用的手腕已毒辣到极点,他们打算让我们边区民众和抗日部队,没有房住,没有饭吃,不能种地,破坏我们抗日的意志。可是,受灾的民众们并不因为敌人这种做法而改变抗日决心,相反的,他们是更加百倍的坚定抗日意志,积极地工作起来。

  灵寿县大庄村村民“好像一个小部队”

  《抗敌报》头版还报道了灵寿县一些村民机智灵活地与日寇斗争的情况。

  一篇题为《有组织的坚壁清野 敌人未拿走粒米寸铁》的消息说,灵寿1区的大庄村,在敌人开始围攻边区的时刻,他们早就把所有的粮食、农具都很严密地藏了起来,外村的人谁都不晓得。等到敌人快到他们村里的时候,村长、分队长、小队长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集合起来,藏到山沟里,他们开始有组织地生活、集体住宿、集体吃饭,有组织地站岗放哨,侦探敌情,好像一个小部队,等到敌人撤退后,他们安全地回到家里,结果一粒米一寸铁也没被敌人拿走,他们胜利了。

  区农会主任杨成忠光荣牺牲

  第四版共有6篇稿件,其中4篇为新闻题材,两篇为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的标题分别为《敌寇扫荡边区 白志沂积极配合》、《粉碎敌人扫荡的一个保证》、《反扫荡咱们胜利了》等。文学作品标题为诗歌《抬起头来》、散文《心眼儿得往开处想》。

  一篇《光荣牺牲》的消息说,X区区农会主任杨成忠,平时工作非常积极,此次动员公众,更不怕辛苦四处奔走,上月夜间,在敌占区附近之孤树村工作,不料遭敌寇包围,身中数弹,光荣牺牲。

  【专家点评】

  《抗敌报》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律,研究红色新闻史20多年,他肯定了杨先生收藏的292期《抗敌报》的可信度和珍贵价值。他说,《抗敌报》的发行量相对于它后来改版而成的《晋察冀日报》是非常少的,所保存下来的原版就更是罕见。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张同乐表示,《抗敌报》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所办的报纸,也就是后来的《晋察冀日报》,主编是邓拓。《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在建国后又影印出版,原版报纸还是有一定的保存收藏价值的。《抗敌报》关于河北省各地的抗战报道很多,是研究河北抗战史的重要史料。在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的今天,挖掘研究《抗敌报》有关抗战的报道,特别是关于河北人民抗战的报道是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中国抗战纪念馆的乔女士表示,《抗敌报》具有很好的抗战历史研究价值,他们目前仅收藏了三份原版的报纸,希望杨国遵先生能把自己收藏的292期《抗敌报》捐献给他们收藏。

  【背景解读】

  社论中为何要说“夺得彻底胜利”

  王律表示,七七事变后,日寇大扫荡持续了很长时间,杨先生收藏的这份《抗敌报》头版,为何要在社论中强调“夺得彻底胜利”?因为在这期报纸出版的前两个月,也就是在1939年的9月份,八路军120师在灵寿县陈庄进行了一场歼灭战,全歼了日寇独立第8混成旅团第31大队,共1200余人,给进犯我边区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提高了边区军民粉碎敌人“秋季大讨伐”的胜利信心。

  《抗敌报》56名新闻工作者先后牺牲

  王律说,《抗敌报》的印刷是非常困难的,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还有敌军不定时的扫荡。报人们随身携带3000个铅字块,走到哪里就印到哪里,所以也就造成了前面说的印刷的字迹深浅不一,甚至有空白的情况。

  印刷地点也是不固定的,现在已知相对固定的有灵寿、平山、滚龙沟等。报人们在工作中不幸遇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平山就有十几人牺牲。

   杨国遵先生表示,自1937年《抗敌报》创刊,到1948年,共有56名新闻工作者牺牲。(首席记者 李梓 通讯员 贾子枫)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