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迎来快速成长期

2017-09-05 16:05: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公开资料显示,进入2017年,国内汽车金融领域产生了18笔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180亿人民币。

  互金行业的发展逐渐走上合规正轨,网贷行业在重点寻找小而分散的优质资产。在此背景下,汽车金融行业的表现非常亮眼。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炙手可热的领域还没有出现“独角兽”,为抢占汽车金融这块资源宝地的先机,各路玩家高调进场。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一路披荆斩棘策马扬鞭,虽不是最早涉水汽车金融领域,但其强劲的势头让人们的注意力不得不先放到他们身上。

  早在2013年,腾讯就开始布局汽车金融领域,腾讯联合君联资本等投资了B2B平台优信拍;两年后,腾讯和京东以现金和独家资源的形式对易车网投资约13亿美元,并向易车旗下专注于汽车金融互联网平台的子公司易鑫资本注资2.5亿美元;2015年8月份,腾讯投资C2C平台人人车;2015年9月份,腾讯联合易车网等共同投资C2B平台天天拍车。至此,腾讯完成了在新车电商及二手车电商C2B、C2C、B2B主要细分领域的完整布局。

  阿里的速度更是惊人,虽然起步比腾讯晚了两年,但在2015年一年的时间里不断“搞事情”。从与上汽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总额约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到成立阿里汽车事业部,向车主提供“看、选、买、用、卖”的汽车电商O2O一站式服务。同年7月,上线“车秒贷”平台并与众多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消费者只需要用手机在线上提交申请,半小时内即可获知贷款授信额度。

  百度则是借助流量入口优势,在其网站上推出了汽车频道,提供二手车搜索、估价卖车、贷款买车、车险等信息聚合服务。同时,百度还投资了优步、天天用车、51用车、优信二手车等公司。

  在网贷领域,汽车金融也有不俗的表现。去年P2P网贷行业监管细则下发,P2P网贷大额标的被禁,资产端竞争明显加剧。而汽车金融因项目金额相对较小、市场空间大等优势,成为各平台追捧的香饽饽。

  有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P2P车贷成交量已达1309.07亿元,是去年全年P2P车贷成交量的82.03%。随着汽车金融的深入发展,催生出各式各样的业务模式,像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汽车供应链金融、购车分期、融资租赁(包括以租代购和售后回租)、购车垫资等。

  在网贷平台上,二手车金融则是汽车金融最常见的模式,说这是汽车金融“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也并不为过。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的模式常见于二手车市场,即承租人先将自有车卖给融资租赁公司,再从融资租赁公司将车租回使用,而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合作的P2P网贷平台向出借人转让租金收益权,融资租赁公司获得融资,承租人按月付租金,出借人收回投资本息。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网贷平台布局网约车。例如鑫合汇,平台与网约车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当网约车司机有借车营运需求时,由网约车平台作为借款人发起借款申请,取得借款后全款购车租给网约车司机使用。网约车司机运营所得收入用于偿还出借人本息。

  “目前我们公司在汽车金融领域的业务主要是直租、回租和信用卡分期。”河北宝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志强告诉笔者,与网贷平台不同的是,他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而非融资租赁公司。据笔者了解,省内已经有一批民间金融机构在涉足汽车金融领域,通过与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也要分一杯羹。

  随着车价逐步稳定,信用体系逐步健全,商业银行也重新强势进入汽车金融领域,“通过整合资源、简化流程、引进资质高信誉好的汽车经销商,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各项服务功能等,全力打造汽车金融‘一站式’服务。”中行石家庄机场路支行汽车消费金融中心的负责人说,“我们的汽车金融业务主要依托于银行卡业务,具有申请便捷、手续简单、到款迅速、还款灵活、费率优惠等优势。”

  作为国内汽车金融业务开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中信银行早自2000年就在国内银行业率先开办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网络业务。目前,中信银行已构建起覆盖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直至终端消费者的专业化服务平台,特别是在汽车经销商融资业务方面,历年来该行发放融资超过3万亿元,覆盖全国范围60余个品牌的近5000家经销商。

  近日,中信银行发布了中国汽车经销商金融发展指数。该指数作为汽车金融市场的“晴雨表”,首次以量化方式客观、直观地展示了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情况。根据指数数据显示,2017年行业景气指数和流通渠道健康指数将保持总体平稳,信贷安全指数与融资活跃指数将有所提升。业内人士分析,整个汽车金融行业正处在快速上升的黄金时代。(于洋 周咨如)

相关阅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