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海水淡化产业迎来发展“风口”

2017-12-28 10:38: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这是国家层面在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引导海水利用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出台的又一政策指导性文件。

  河北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省份,海水淡化产业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政策利好频传,市场需求逐步显现,这一沉寂多年的产业正面临一个关键发展期。

  政策利好频传 产业发展加速升温

  12月1日起,北京等地开征水资源税。这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水利部联合发文确定的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在此之前,河北省试点水资源税改革已经一年有余。

  水资源税改革,旨在用税收杠杆抑制不合理用水行为。政策传导之下,企业考虑生产经营成本,海水淡化开始受到各界关注。因为海水淡化水作为地表水、地下水之外的非常规水源,享受免税待遇。

  而现实来看,在河北省沿海区域,对于海水淡化水规模化应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之上。

  “像渤海新区这样的沿海区域看起来似乎不缺水,但实际上却缺少可用的淡水。”近日,站在沧州渤海新区航运大厦15层的一间办公室向窗外眺望,沧州渤海新区经济发展局发改科科长王德尧介绍,眼前出现的那些“盐汪子”只能用来晒盐、养虾。

  曹妃甸、渤海新区是河北省发展沿海经济的主战场,但在这些区域,入驻企业多为高耗水企业,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渤海新区为例,淡水水源主要有二:一是向沧州市域范围内的大浪淀水库和杨埕水库引水,二是南水北调分配来的水量。

  该区经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入驻项目的规模和用水定额核算,到2020年渤海新区每年会有2.1亿吨的供水缺口,除中水回用外,只能用海水淡化补足。

  国家层面对海水淡化表达了极大的支持。《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明确,“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220万吨/日以上。并提出要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应用。

  国家海洋局今年6月发布的《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个,其中河北有7个。

  据了解,河北的海水淡化产业历经十年发展之后,正在告别慢车道。

  今年4月,由渤海新区、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广东中科保公司等三方共建的海水淡化与浓盐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开工建设,项目规模为5万吨/日。

  此外,渤海新区目前在建的项目还有3个,产能合计为25万吨/日。渤海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的建设,对于区域发展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为引进大量工业企业,尤其是承接北京生物制药企业入驻提供了重要支撑。

  市场需求显现 管网建设成为关键

  日前,北京媒体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业界关注:曹妃甸至北京的一条长270公里的淡化海水管线正在悄然规划中,一旦这条输水管道“上马”,每天将有100万吨淡化海水进京。

  其实,关于这条线路的谋划已经进行多年,而这则消息透露了该线路的最新进展:其中河北段的180公里、天津段的27公里已经完成审批。同时,北京市发改委正与市水务局研究淡化海水利用方式、深化海水淡化规划的设计方案。

  当社会将目光聚焦于这条线路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在沧州渤海新区,一条60公里长的输水管道已经开始为四五十家工业企业供应海水淡化水。

  “目前,我们的用户数量在国内同行业中是最多的。”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公司是这条输水管道的供水方,总经理助理张兰芳介绍,企业每天能生产海水淡化水5.75万吨,除去企业自用外,还能外供3万吨。

  2011年,渤海新区建设了由国华沧电至中铁装备的供水管线,线路长10公里。2012年,为了推动海水淡化水的供应和输送,渤海新区专门成立了润城水务公司。

  该公司总经理刘金广介绍,经过不断建设,目前公司的海水淡化水输送能力已达到30万吨/日,输送管道已经覆盖港城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8年渤海新区的海水淡化产业将迎来井喷:巴安水务的项目将于5月投产,首创阿科凌的项目将于10月投产。首创阿科凌新水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文合对产业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他注意到近几年有大量企业落户渤海新区,经过几年的建设之后,这些企业的用水需求即将显现。

  事实上,此前海水淡化产业沉寂多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需求不旺。

  管网建设,意味着能够建立和用户的连接。《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鼓励电力等行业企业配套自建或通过第三方投资建设海水淡化厂和专用输水管线,满足企业用水的同时,推进以“点对点”方式向周边用户供水。该规划还把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海水淡化项目列为重点。据了解,首钢京唐承担了日产100万吨海水淡化水进京项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万事俱备,差的就是管道的建设。

  业内人士分析,海水淡化历经多年发展,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在成本上同重大工程调水相比也极具优势,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加强管网建设。

  在渤海新区,围绕海水淡化的配套工程已全面展开。海水淡化水输送管网已开始在新建园区全面配置。还规划了海水集中预处理工程和洁净海水配送工程,供海水淡化生产企业使用。

  构筑循环链 浓盐水综合利用起步

  今年11月,骅郡港口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先后发布招标公告,就一条50公里长的浓盐水管线的工程设计、工程勘察进行招标。

  招标公告显示,这条管线将连接国华沧电等多个海水淡化项目,将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输送至厂区外政府配套浓盐水外接点。

  渤海新区经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条计划投资2亿元的管道,是渤海新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海水淡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不能直排海洋。曹妃甸、渤海新区两个区域均谋划依托盐化工产业基础,推进对浓盐水的综合利用。

  在渤海新区,沧州盐业集团溴素有限公司,将重点接受当地海水淡化的副产品——浓盐水。“卤高一度,晒盐无数。”该公司总经理李东亮介绍,按照目前的技术,通常生产1吨海水淡化水,会产生1.6吨至1.8吨浓盐水,这一过程能使普通海水的浓度由2.8%提高到4.3%,而后者备受盐化工企业的欢迎。

  该公司从2012年开始谋划浓盐水综合利用项目,今年4月正式开工。项目的主产品除盐之外,还能从浓盐水中提炼溴、钾等化工产品。

  除了浓盐水综合利用之外,渤海新区对海水淡化还进行了全产业链条的规划,比如,加快建设海水淡化材料和装备制造加工基地以及海水淡化装备研发基地。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生产海水淡化膜材料的企业落户这里。

  此外,渤海新区还将海水淡化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结合,该区正在建设的占地25平方公里的沧海文化风景区,将有一半用于建设水面,而重要水源就是已经净化过的浓盐水。

  海水淡化企业排放的浓盐水会首先进入这里,形成人工小“死海”。在设计者看来,这部分纯净度非常高的海水,非常适合用来洗海水浴。

  另一方面,沧海文化风景区将打造东渡码头、海上旅游平台等景点,最终形成“城在水中、海在城中、人在景中”的水空间格局。(记者董立龙 通讯员王晓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