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书院:古墨淡雅传世香

2018-09-13 16:26: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上述1

位于蔚县暖泉镇的暖泉书院保存十分完好。 门俊飞 摄

  [阅读提示]

  书院,一处充溢着墨香味儿的所在。

  作为一种极具中国风格的传统教育机构,书院集聚众讲学、藏纳典籍、学术交流于一体。

  书院发端于唐,完善于宋元,明清之际达到顶峰,影响了中国发展近千年之久,与中华文化的塑造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此历史轨迹中,河北的书院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又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光影,感受那份独特的文脉气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上述2

古莲池书院内景。 记者 董立龙 摄

  1

  择胜而居,寄情山水

  古卷、书童、耄耋讲师……提及书院,人们总会联想到这些形象。

  然而,书院并非只是枯燥的书斋。走进河北古书院,触摸历史遗存,才能理解古代文人追求天人合一的那种情怀。

  “唐代张说、西谿、棠荫三座书院,当是河北书院发展的源头,点燃了燕赵书院的星星之火。”河北大学教授吴洪成认为,河北书院萌生于唐。

  唐代去今已久,资料残存无几,但研究者还是从三座书院的选址中,将早期河北书院的选址特色窥探出了一二。

  张说书院,又名张相公堂,为唐燕国公张说布衣时藏书所建。其所处的花阳山,在今保定市满城区,因“气暖山无雪,天寒树未秋”而得名,主峰抱阳山与两翼呈环抱日月之势,自然风光秀丽。

  而西谿书院所处的封龙山、棠荫书院选址的轩辕台,亦为风光独特之地。吴洪成分析认为,唐代读书人钟情于山野,在选址上除风景旖丽能怡情陶性之外,还有现实因素在内,包括是否有着交通、信息、房舍等方面的便利。

  环境是会影响人的。张说建书院时,看中的就是花阳山的山水清奇、尘嚣屏绝,他率徒若干人卜居讲道,后来官拜丞相。

  《全宋文》描述,张说发达后曾对书院重修,“叠石为岸,以广寺地;就山镌室,贮泉为石……”可以想象,人文自然合一的花阳山,潺潺流水,鸟啼虫鸣,空灵之感伴随着文化气息散漫,何等的清幽典雅。

  书院择胜而居的传统,在中国古代一直延续。及至宋代,封龙山一地,就先后出现了三座书院:宋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李昉创建的封龙书院位于山之南麓,创办年代相仿的中溪书院位于龙首峰下,宋末张著建设的西溪书院则位于龙首峰西。

  放眼全省,更具特色的当属元代张家口蔚县暖泉书院。

  暖泉镇的泉眼“水清澄如鉴,三冬不冻”,暖泉书院的建筑就灵活地将书院与泉水有机结合起来。院内建有凉亭,上嵌对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凉亭井内泉水涌动,清凉之感与尚学之气相映成趣。源源不断的清泉,孜孜不倦的学子,颇有些朱熹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韵味。

  研究者认为,河北古代书院的设计理念与古代文人旨趣相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交织融汇,这为后来河北的书院兴办和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以来,河北书院的选址逐渐从幽静之地转移到城镇。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皆山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井陉县知县周尚认为当时的书院“山形陡绝,攀涉维艰,疱舍所需,绳汲不易”,不仅学子登山求学艰苦,而且书院生活所需难以及时供应,认为书院建在山野“非寒士所能堪”。鉴于此,皆山书院被迁移到县城之内,勘定院址时,设计书房30余间,讲堂3间。

  研究者认为,书院选址发生变化的背后,与科举制度的强化密切相关。“八股取士”的兴起,促使书院由原来的学术交流、藏纳典籍,逐渐转移到以培养“考试人才”为主,书院体制僵化为统治工具。

  在此过程中,河北各地的书院普遍从修书传道授业的场所,转变为区域性教育机构。而将书院由人烟稀少的山野,扩展到人口众多且有一定政治性的城镇,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强思想影响和约束,同时,书院教育已经与越来越多的人建立了联系,显示出教育的普及化趋势。

  2

  注重实学,崇尚经世致用

  作为教育机构的一种,古代书院教什么?

  研究者认为,自从儒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四书五经显然是各种教育机构的主要教授内容。

  以元代为例,其历史虽然短暂,但河北却出现了很多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书院,如河间的毛公书院、景州的董子祠书院等。书院的名号即可显示其授业的内容,因为无论毛苌还是董仲舒,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虽然同倡儒学,但具体到某一座书院的授业内容和方式,则会因为时代和主持者不同而各异。

  北宋时短暂出现于今安国市的张子书院,是一所以传授、讲习理学为重点的书院。这是祁州司法参军张载于1057年创建的书院。

  北宋政治软弱,但学术思想却有巨大发展。从宋代勃兴的理学,代表儒学发展的新高峰,分为四个主要学派。张载是其中关学学派的主要代表,因而张子书院也就成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传承地。

  张载教学,谨严刻苦,他要求学生“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分秒必争,一刻也不能停止。

  但那个时代,河北正是宋辽、宋金对峙的前线,或处于北方民族统治之下,书院建设出现了与全国不同步的一面。研究者查阅资料发现,数百年间,河北可查的书院只有5座。

  河北书院到元代才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其间,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引进了书院。

  著名数学家李冶主持元氏中溪书院时,在该书院和封龙书院传授数学知识,开创了我国古代书院实施科技教育的先河。

  而元朝重臣刘秉忠在邢台创办的紫金山书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学术价值偏向于实用。他对包含天文、历法等在内的象数之学予以嘉许,并躬身精研。

  与此同时,河北书院还表现出了另外一种倾向,对于以治事、救世为核心内涵的实学更加重视。

  新乐市的慈溪书院,由元代参政苏天爵所建,曾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来此讲学。苏天爵的老师虞集就在讲学者之列,他所著的《道园学古录》含“书院记”15篇,对书院、学子的发展十分关注,主张学、思、辨、行相统一,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书院最初分官办和民办两种,民办书院学术思想多很活跃,主持者可自由传播学术思想,并可邀请名家前往讲学。

  但书院的发展与科举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统治阶级对思想传播的控制以及程朱理学的官方化,书院呈现出官方化趋势,更多的变成统治体系中的一环。

  明代书院的讲学,往往带有政治色彩。也正因为如此,书院招致了多次禁毁。研究者发现,河北明代书院鼎盛时期曾达54所,而低潮时只剩7所。

  进入清朝,书院教育大多变成科举考试的附庸,保留着明代切磋论道、开坛研讨传统的书院已寥寥无几。

  但吴洪成认为,书院的官学化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院,但不能因此认为其已绝对官学化。书院教学的传统依然保持了下来,延请名流讲论学术仍是一种流行的风气,漳南书院就是其中的代表。

  踏上广平县南刘村的土地,一座刻有“漳南书院旧址”的石碑映入眼帘。一副对联悬挂在古旧的门上,虽经雨水冲刷,仍旧清晰可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这座古书院,便是河北历史上有名的清代直隶广平府漳南书院。对联代表了书院的发展宗旨,这是一所提倡“经世致用”的书院,由清初著名实学家颜元主持兴建。

  据《颜习斋先生年谱》及《漳南书院记》描述,颜元将书院规划为教育区和生活区。其中,教育区分设习讲堂、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不同的学科由不同的教师授课学习,具有现代文史、理工、艺术、体育等分科雏形。生活区有左房六间“榻行宾”,右房六间“容车骑”,仓库、厨房,柴房、更衣亭、马场骑射、池塘莲亭等一应俱全,俨然一座大学。

  书院的习讲堂挂有颜元的一副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话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研究者认为,这表明颜元厌恶程朱空谈和八股藩篱,希冀“经邦济国”。

  书院还颁布《习斋教条》约束弟子行为,包括孝父母、敬尊长、习六艺、作文等二十条目,从“知”“行”两方面对弟子作出明文规定。

  漳南书院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下,没有走清代书院大倡程朱、谋求升官发财的道路,而是成为了清代实学书院的典范,被后世视作“现代综合性大学的雏形”。

  研究者评价,虽然漳南书院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极短,但其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意义重大,对后世治学思想也具有深刻影响,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3

  家国己任,人才辈出

  2018年4月22日,邢台紫金山举行春祀大典,恢宏大气的背景音乐之中,邢台学院师生举行祭祀活动,重现七百年前紫金山书院习礼盛况。

  紫金山书院曾与湖南岳麓书院齐名。出席活动的学者介绍,这里是我国数学、天文、历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培养出了郭守敬等一批在我国科学文化领域颇有建树的人才。

  创建者刘秉忠,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他的弟子们,对元朝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史称“邢州学派”。

  他们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协助忽必烈取得汗位,为其统一全国设定进军路线图,并致力于减少民族杀戮,还设计建造了元上都、元大都,完成了六大水利工程。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郭守敬,他早年于该书院拜刘秉忠为师。出仕后,创建的“简仪”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赤道仪,又制定《授时历》,在天文学领域取得巨大建树。

  像紫金山书院一样,培养出济济人才的河北书院还有很多,清代保定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莲池书院由直隶总督李卫创建,是当时京畿最高学府。据记载,院中高才生大量涌现,知名者有王树枬、胡景桂、贺涛、傅增湘、刘若曾、安文澜、刘登瀛、贾恩绂、韩德铭等人,其余文章显著的难以计数。

  由于莲池书院名气远播,乾隆曾三次莅临书院并题匾“绪式濂溪”,御笔作诗赞扬书院才子,勉励天下学人。

  书院教育对一代代文人才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巨大,无论是文风笔法,还是为官操守,都会受到书院学风和教习先生的影响。

  蔚县暖泉书院就培养出了大量的忠贞国士、贤良忠臣,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朝第一“直臣”魏象枢和礼乐学家李周望。

  李周望,曾任礼部尚书,清代著名礼乐学家、教育家。雍正三年著成《国学礼乐录》,集成历代礼乐制度,对清朝产生巨大影响。家乡人尊称他为“李天官”,以赞扬其在公益事业的开拓创建上付出的巨大心血。

  书院,是培养人才、交流学术的圣地。从河北书院走出来的,不仅有名师硕儒、廉士名臣,更有骁骑勇将。

  位于石家庄市藁城区的滹南书院,崇尚武学与儒学的结合,具有不同于其他书院的地方特色。研究者统计,该书院共培养出可查证的进士50名,其中武进士竟占21名,还有1名武状元;同时,武举人又占举人总数的五分之四。

  滹南书院对于武学的提倡,或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关,但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武第人才,与书院教学宗旨具有重要关联。(杨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