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唱大鼓,这个的哥“不一样”

2019-01-30 15:53:2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讲历史,唱大鼓,这个的哥“不一样”

  坚持剪报多年。

讲历史,唱大鼓,这个的哥“不一样”

  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书籍。

讲历史,唱大鼓,这个的哥“不一样”

  孟令伟喜欢听沧州木板大鼓,有时还会给乘客哼唱一段儿。

讲历史,唱大鼓,这个的哥“不一样”

  沧州的哥孟令伟。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文/图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

  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乘出租车后正想付款,出租车司机说:“你是孙建老师吧?我听过你的讲座,这钱不要了……”

  闻听此言,多年来一直全力打捞沧州本土历史文化的孙建感到有些意外,坚持要付钱。谁知,那位出租车司机又说:“如果你非要给钱,那就给我几本你写的关于沧州文化的书吧!”

  这位出租车司机如此与众不同,居然如此喜爱沧州历史文化!孙建在感动中赶紧回家拿书……

  今天,我们就讲一下这位与众不同的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他叫孟令伟,一位开着出租车在沧州街头传播本土历史文化的“快乐的哥”。

  印象

  跑出租跑了大半生,

  曾被外地客人“问住了”

  孟令伟今年51岁,戴着一副眼镜,由于长年读书看报,身上带着浓厚的书卷气。

  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孟令伟就住在紧守着运河的南川楼。说起运河,他仍旧留有鲜活的儿时记忆:来水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就下河游泳;没水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就到河床上踢球。

  和大多数沧州人一样,孟令伟的人生也是上学、就业,也没觉得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什么不一样。

  1996年,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孟令伟办理了停薪留职,开起了大货车跑货运。两年后,他又开上了出租车跑客运,成为一名的哥。

  当时,孟令伟开的是一辆“大发”面包车。那时,沧州跑出租的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在车站或鲜有的几家宾馆前“蹲活儿”,在马路上“遛活儿”的基本没有,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出门坐出租车的习惯,当然那时一般人家也舍不得打车。

  从那辆“大发”面包车开始,孟令伟所驾车辆换了一辆又一辆,先是换了一辆新面包车,后来又换成一辆两厢夏利车,再换成一辆三厢夏利车,直到换成一辆“威志”……而他也从一个刚结婚的年轻人,走到了51岁的年纪。

  开出租车跑客运这么多年,孟令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客人,其中许多是从外地来的客人。客人上车后有的喜欢聊天,孟令伟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不少外地客人经常会问一些关于沧州本土历史文化的问题,比如你们沧州有多少年了,出过哪些名人,有哪些值得看看的景点……每当客人问起这些时,孟令伟最初常常穷于应对,往往是搜尽脑子里所有的“库存”,也无法作出准确的回答。

  这可让孟令伟有些“坐不住”了:我就是一个沧州人,哪能人家一问沧州的事,就给我问住了呢?

  意外

  为“解决问题”去学习, 迷上沧州历史文化

  为解决自己发现的这个问题,孟令伟先是到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只要有时间,就去图书馆里翻阅沧州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那时,沧州图书馆还没搬到现在的新馆,但已经经常性地请来本地学者,举办各种与沧州历史文化有关的公益性讲座。孟令伟又迷上了听讲座。

  在一次次听专家们的讲述中,孟令伟记忆中那个“曾经的沧州”日渐鲜明:一条大运河穿过沧州,桨声帆影不断,滋养了两岸人民,也滋养出许多独有的风土人情与美丽的传说……从铁狮子到灿若星辰的历代名人,沧州这片土地古老又神奇,蕴藏着数不清的“文化瑰宝”。

  从2007年开始,孟令伟又迷上了剪报。当地报纸开设有专门的“人文”版面,经常刊登一些沧州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孟令伟每篇都要细心剪下,用专门的档案盒小心存放起来。正是从报纸上,孟令伟得知,自己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南川楼,在历史上也是“有讲究”的,当年确实有座楼。据记载,南川楼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虽然建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南川楼”的地理名称沿用至今。

  逛旧书摊也是孟令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起来的另一个爱好。他在旧书摊淘到了不少“宝贝”,其中就包括关于“诗经在沧州”的系列作品。孟令伟还特意拿出一本《1937·沧州!沧州!——日本随军记者镜头下的侵略沧州纪实》,也是他从旧书摊上淘来的。

  近年来,孟令伟又多了一个学习的途径,那就是网络。但因为工作关系,他白天要跑出租,只能晚上临睡前上会儿网,查一些资料。另外,他还学会了借助网络买书。

  故事

  唱一段木板大鼓,传播本土历史文化

  出租车司机开车时,有听歌的,有听戏的,有听相声的。孟令伟听的很有特点,他喜欢听沧州木板大鼓。

  沧州木板大鼓又叫沧县木板大鼓,被专家称为“京韵大鼓的母根”,吐字行腔采用沧州地方口音,唱法质朴粗犷,尤其是大悲调,抑扬顿挫、凄婉高亢,“其声韵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慷慨悲歌之声”。2006年,沧州木板大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令伟的父亲有几盘木板大鼓的磁带。孟令伟说,他当年也曾听过几回,但“听不进去”。直到随着年纪的增长,特别是在他痴迷沧州历史文化后,再听起沧州木板大鼓感觉就不一样了,“这可是咱沧州的宝贝呀!”

  孟令伟说,沧州木板大鼓越听越有味道,全是用沧州方言演绎的人生大智慧、大沧桑,其中还有很多只有沧州人听了才能会心一笑的“俏皮话”。而最让孟令伟痴迷的,当属沧州木板大鼓所承载的“教化”意义,“都是教人向善、孝敬老人的,听一听(沧州木板大鼓),能让人受到很大的教益。”

  孟令伟说,他听着听着就听熟了,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唱上几句。而这一唱,孟令伟说,他还就发自肺腑地喜欢上了。有时拉着外地客人,聊到酣畅时,他甚至会提议:“要不我先停好车,给您唱一段?”于是,在孟令伟抑扬顿挫的哼唱声中,许多外地客人也对沧州有了全新的观感。

  心声

  感受世事悲欢,付出并收获快乐

  这些年,孟令伟几乎跑遍了沧州的城市和乡村。他明显地感受到了沧州的变化:城市变了,农村也变了;路变了,环境也变了;车变了,坐车的人也变了……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孟令伟觉得,他对沧州历史文化的喜爱没有变,“我们不能丢了”。他说,他向乘客们解释最多的就是“沧州不是小说里的‘发配之地’”,这里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的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华文化。在沧州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太多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的人和事。

  从为了“解决问题”开始,到对沧州历史文化的热爱,孟令伟不仅在坚持搜集、学习沧州历史文化知识,还行动起来,从生于斯长于斯的南川楼开始,寻访老人,记录整理当地历史文化信息,并和孙建一起抢救性地做着沧州“口述历史”的寻访、记录、整理工作。

  爱这片土地,就从更多地知晓这片土地的历史做起。干出租车客运这么多年,孟令伟觉得,绝大多数乘客还是理解、尊重出租车司机的。为了这份理解与尊重,他觉得自己必须得好好干,比如每天都把车擦得干干净净,不管是本地客人还是外地客人有问必答,等等。

  孟令伟在尽自己的所能,热忱地为客人服务。有一次,他在医院门前遇上一位患者,年纪轻轻的,患了一种不好治又费钱的病。行车期间,孟令伟对年轻的乘客一路开导,到了车站还说:“小伙子,我别的忙也帮不上,这次就不收钱了。”那个小伙子当时就掉泪了,不是因为孟令伟没收几块钱的车费,而是因为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

  身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孟令伟每天都会遇见许多人,听到许多故事,感受着不一样的世事悲欢。而他自己,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着一位又一位乘客,并在讲述传播沧州本土历史文化中,演绎着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生。孟令伟说,他觉得“值得”,因为在付出这些的时候,他也收获了快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