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金额10亿元!2018年6月以来河北公安机关侦办食品案件857起

2019-06-26 10:24: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7ec27b3-6b77-4a00-9005-172f5d2d572a_watermark

  6月25日,河北省公安厅召开食品安全周新闻发布会,通报一年来全省公安机关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情况。记者 尹翠莉 摄

  6月25日,从河北省公安厅召开的食品安全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6月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共侦办食品案件85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34名,捣毁“黑作坊”“黑工厂”“黑窝点”324个,涉案金额近10亿元。

  ●以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为牵引,突出重点领域

  一年来,河北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严打保健食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破案47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6人,捣毁“黑作坊”“黑工厂”“黑窝点”138处,涉案金额近5亿元。其中,衡水破获马某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保健食品案,打掉一个跨境生产销售有毒有害保健食品的犯罪网络,已刑拘6人,涉案价值3000余万元。深入开展打击注水肉犯罪专项行动,将打击锋芒对准生产、销售违禁药水以及从事打药灌水、屠宰销售有毒有害注水猪肉等犯罪行为,破获注水肉案件4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4人,扣押违禁药水1.1吨、生猪1300余头、猪肉制品80余吨,涉案金额3.7亿元。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破获农资案件1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7人,涉案金额8000余万元。其中,沧州破获“10.1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在河南郑州捣毁假劣农药黑工厂3处,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查获灌装农药的生产线7条,假农药成品1000余箱,各种包材近百万个,原液10余吨。

  深入开展严打节日期间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保障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期间食品安全为重点,严打突出食品违法犯罪,破获案件10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0人,捣毁制售假劣“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34个,有力保护了节日期间的餐桌安全。

  ●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形成打击整治强大合力

  工作中,河北省各级公安机关持续深化与行政执法部门的协作,主动对接农业、畜牧、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拓展食品违法犯罪线索来源,加强执法协作配合,相继开展了“铁拳2018”、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排查整治违法屠宰行为、保健品市场乱象整治等联合行动,有力维护了食品行业秩序。

  持续深化与食品企业的合作,围绕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开展了“访企问需、打假护企”活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畅通互联互通渠道,建立健全了合作机制,食药安保队伍为企业保驾护航、优化营商环境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持续深化区域警务合作,主动对接相邻省市公安机关,联合京津警方召开打击食药犯罪警务协同发展机制协调会,签定警务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情报信息共享通报、标准政策对接、跨区域重大食药案件联合侦破等7项常态化合作机制;与辽宁省公安厅食药侦总队签署了区域警务合作框架协议,为冀辽警方联合打击食品违法犯罪奠定了制度基础。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能力水平2018年,河北省公安厅与省食安办、省法院、省检察院等会签《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会议纪要》,就主观故意、限量标准、鉴定结果认定等法律问题达成共识,制定下发《办理食品违法案件适用行政拘留的意见》,为综合运用行政、刑事手段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推动全省11个地市完成快检实验室建设,并联合河北省公安厅刑警总队理化检验室等检验单位,全力为基层公安机关检验鉴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有力提高了基层案件侦办的质量和时效。

  组织开展全方位、深层次业务培训,先后派出76名业务骨干参加与互联网企业、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同时,举办全省食药民警参训的业务培训班,开展食药安保部门业务能手评选活动,全省公安机关食药民警的执法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食品犯罪多发、频发的势头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据河北省公安厅食药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的食品安全总体向好发展,但局部地区、局部领域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食品犯罪多发、频发的势头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铤而走险、顶风作案,顽固性、地域性、家族化特征比较明显,被打击处理过的对象重操旧业比例较大,以老乡、血缘为纽带“以老带新”的现象比较突出。犯罪手法愈发呈现网络化、智能化、隐蔽化、专业化等特点,案件侦破难度更大。这些都给公安机关依法打击食品违法犯罪提出了严峻挑战。

  下一步,河北省公安机关食药安保部门将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食品违法犯罪的规律特点,坚持“零容忍”态度,保持高压态势,维护食品安全。 (记者 尹翠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