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指导 精准服务 精准施治 精准考核 邯郸以“四个精准”推动质量强市建设

2019-08-20 15:30:24  来源:河北日报  责编:董健雄

  今年以来,为加快质量强市建设,邯郸市以“精准指导、精准服务、精准施治、精准考核”为抓手,推动质量提升各项工作落实。

  精准指导,探索实施“4W·H·E”工作法。用“4W”解决“知”的问题:“Why·为什么做”——明确工作目的意义,“What·做什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Who·谁来做”——明确工作责任人员,“When·什么时间做”——明确工作完成时限;用“H”解决“行”的问题:“How·怎么做”——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用“E”检验“知”和“行”的效果:“Effect·什么效果”——实行目标管理,跟踪考核问效。通过解决“知”“行”的问题,实现“知行合一”,达到预期效果。依据“4W·H·E”工作法,研究制定《邯郸市实施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2019年度工作要点》及其分解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编制2019年质量发展工作计划书。按照计划书,组织县(市、区)开展各具特色的质量提升活动,有效地解决“为什么干、干什么、谁来干、什么时间干、用什么方法干、达到什么目标”问题。武安市围绕办好第四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深化旅游质量提升,加快东太行、古武当山4A级国家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成安县、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邱县、曲周县、磁县分别开展了现代装备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食品工业园区、童车特色产业、童装特色产业质量提升,有效地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服务,搭建质量发展网络学习平台。从夯实企业质量基础入手,依托相关教育平台搭建邯郸市质量发展大讲堂网络学习与交流互动平台。根据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层次机构人员的需求,进行菜单式精准培训,着力解决在质量管理培训中,小企业无“经力”(经济实力)和大企业无“精力”(筹办大型培训费时费工)的问题,引导企业员工养成“随时随处学习”和“持续系统学习”的习惯,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和全员参与质量创新能力。河钢邯钢拥有员工2.6万多名,若请专家现场授课,组织一次全员培训,每场按300人计算,一年需组织近百场,通过质量发展网络学习平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学习企业300余家,培训课时累计1396小时,在线学习达到42165人次,为企业节省培训费用千余万元。

  精准施治,质量管理专家把脉质量难题。为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专家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中的智力支撑作用,建立了“邯郸市百名质量管理专家库”,组建了一支有思路、精技术、会服务、善领导的质量管理专家队伍。同时,确立培树高质量发展标杆企业10家、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企业112家和服务千家企业名单1120家,对全市遴选出的147 家优秀企业编队录入“政府质量奖项梯次培育企业库”,进行有目标、有梯次、有针对性的培育。组织质量管理专家深入企业开展质量理论研究、宏观质量分析与调研,指导企业质量管理小组进行技术攻关和质量管理创新,破解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引导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上半年,邀请专家对全市30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训,组织专家从能源计量和在线采集入手,指导河北中化滏恒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通过能源计量审查,8家企业通过测量体系复查评审,71家重点用能单位接入全省在线采集监测平台,实现了用能计量和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在线采集,促进了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推动了全市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开展。

  精准考核,用“标尺”考核质量发展工作。《邯郸市实施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2019年度工作要点》及其分解方案、2019年质量发展工作计划书,明确了年度质量发展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责任人员、完成时限、方法措施、预期效果,是考核市直部门、各县(市、区)质量工作的“标尺”。市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标尺”,适时组织召开推进质量强市工作调度会,对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驰名商标知名品牌不够多、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够强、质量技术创新成效不够高等问题,逐项梳理细化,深刻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推进思路,明确责任部门,强化推进措施。建立完善质量工作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和质量工作专报通报制度,目标任务进展情况每月统计汇总,每季专报市委、市政府,通报至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建立质量督查督导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督查,强化跟踪问效,有效地促进了“质量提升十个专项行动”开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优势显现。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2.8%,旅游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53%,对全市推进和实现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设新时代富强邯郸美丽邯郸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讯员 李静波 记者 乔宾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