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3.3%

2019-09-18 16:32:39  来源:河北日报  责编:董健雄

  今年1至7月,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型建材和装配式住宅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8.5%。上半年,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新兴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

  近年来,唐山市坚持以朝阳思维、创新勇气抓改造提升,力促传统产业由黑转绿、发展动能由旧转新,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驶入快车道,富有唐山特色、能够发挥唐山优势的工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逐渐建立成型。今年1至7月,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型建材和装配式住宅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8.5%,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电子以及智能仪表、动力电池、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3.3%。此外,今年上半年,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新兴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

  让传统产业由黑转绿、发展动能由旧转新,首要的是以优质存量夯实经济转型支撑。在此过程中,唐山牢固树立“抓生态建设就是讲政治,就是抓民生福祉,就是抓转型升级,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强化各项举措助力生态建设。加快推进陶瓷产业退城转型,280家涉搬企业已关停174家,丰南陶瓷产业园区水、电、路、气等要素具备了搬迁入园企业开工建设及下步投产需求。有序开展非采暖季错峰生产,严格执行重点行业第二至三季度错峰生产实施方案、4—9月份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管控方案,不断强化停限产督导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地条钢”排查,召开“地条钢”调度暨培训会议,对有中(工)频炉的铸造企业、独立轧钢企业和已取缔的“地条钢”企业开展重点排查,未发现死灰复燃情况。

  以“污染退城”为切入点,力促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唐山大力实施引进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研发机构、选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个培训计划“四个一”行动,促进传统企业跨界融合、创新转型。以传统产业为重点实施“100项技术改造、100项钢铁深加工、100项两化融合和100项新产品开发”“四个一百”项目,目前已合计实施414项,累计完成投资700.4亿元;全市钢材本地深加工用量占粗钢总产量比重达到28.6%,钢材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到27.6%。与此同时,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系列示范项目、优势企业实现崛起式发展。其中,三友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盐化工企业;惠达陶瓷在上交所上市,成为亚洲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津西钢铁H型钢、首钢迁钢取向硅钢和河钢唐钢高强汽车板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做大做专新兴产业,壮大接续新动能。唐山强化政策拉动,以推进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40条支持政策及配套实施细则为重点,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高质量政策措施,每年设立7亿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目前已累计兑现2.37亿元的大礼包,惠及企业和创新团队600多家。制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2019—2020年),首批组织申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70项,培育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示范企业20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申报省级小微双创基地13家。同时,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服务,促进集群发展,对丰润轨道交通、高新区机器人、玉田印机、滦南大健康、迁西激光再制造等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瞄准高质高端,加强政策扶持,打响特色品牌。特别是制定现代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聚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应急装备产业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唐山高新区智慧应急装备产业园、开平矿山救援装备产业园等五大应急装备产业园区,推动智能救援装备产业、监测预警装备产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率先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2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1167家、配套企业559家,实现产业增加值620.6亿元。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唐山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重。大力实施凤凰英才计划,制定企业家培训十年规划(2018—2027),2018年以来,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7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1人、京津高端人才239人、海外高层次人才43人、外国专家人才384人,并设立“市长特别奖”,重奖突出贡献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团队28个。始终把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全面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园区、特色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拥有试点示范项目45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7家、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数字化车间19个,新增上云企业135家。(记者 王育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