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 雄安新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达90%

2019-12-09 09:22: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胡晓萌

  12月2日,雄安新区管委会印发《关于推进交通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规划未来5年交通工作,明确提出新区未来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简称“90/80”),并规定了实现“90/80”目标的路径和具体任务,构建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为导向,公交、非机动车和步行为主体的交通新模式,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新区绿色交通体系,助力新区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

  探索建立慢行、公交、经营设施相结合的驿站系统

  意见提出,雄安新区将以乘客出行便捷为导向,打破不同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定制化公交和响应式公交,提供更便捷、舒适、体面的个性化公交服务。建立“政府+平台+市场”的公交管理模式,通过归集和应用交通大数据,制定服务最优、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运营方案和调度规则,促进不同交通方式间相互协作,实现“门到门”全程服务。建立差异化票价标准,基本公交服务采用公益性票价,定制化和响应式公交等个性化服务探索市场化票价。

  打造高品质慢行样板工程。充分吸收先进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率先在容东、昝岗片区等新建区域打造慢行系统样板工程。开展“建筑到建筑”完整街道一体化设计,构建多样化街道活动空间。依托区域绿道、市政道路及公园绿地,构建连续成网的非机动车网络,满足“休闲+通勤”复合需求。围绕学校、交通枢纽,打造全龄友好、四季友好的慢行网络。广泛采用街道稳静化措施,灵活打造“无车街区”。探索建立慢行、公交、经营设施相结合的驿站系统,提升慢行活动体验。

  以小汽车停放和碳排放管理为重点,引导小汽车理性拥有和使用,探索政府统一管理、分类分时差别化的停车收费政策。

  构建全局响应、集约共享、全程服务的智能交通系统

  重点围绕近期交通建设和管理需求,聚焦智能设施、决策监管、出行服务等领域,统筹设计、分步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示范应用先进技术装备,逐步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水平。

  制定智慧道路设施建设标准,逐步建成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V2X)的车路云协同环境。强化数据赋能的交通治理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应用,探索建设迭代式“交通大脑”,推动实施“感知—推演—治理—服务”闭环管理。

  提高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开展覆盖乘客全出行链的智能交通场景应用设计,初步建成满足多类用户需求的智慧出行服务平台,落实一站式出行服务要求。支持公交运营企业参与物流共配,鼓励应用自动驾驶、无人设备等新技术开展物流配送,推动载具升级。

  意见指出,落实绿色、智慧、共享理念,推进市民服务中心绿色交通服务升级,提供全员友好的高品质出行体验,率先实现“90/80”目标,打造可复制推广的交通模式样板。

  倡导全民绿色出行,探索碳积分激励制度。依托新区企业和个人信用平台,构建总量控制、自由交易的碳积分(碳排放配额)管理机制。建立新区个人与机构绿色出行积分账户,探索碳积分与公共服务优惠政策挂钩机制,引导居民出行方式转变,提升绿色出行获得感。

  到2025年,优质多元的公共交通系统基本建立

  意见提出,雄安新区将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紧密结合新区起步阶段实际,加强交通政策顶层设计,大力发展慢行和公共交通,合理管控小汽车出行需求,推动各类交通方式一体化组织和资源共享,发挥新建区域先行示范作用,倡导全民绿色出行,构建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为导向,公交、非机动车和步行为主体的交通新模式,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了雄安新区交通发展目标。到2020年,出台一批政策和管理规定,推动市民服务中心等一批先行示范项目落地,启动老城区交通规范整治行动。到2022年,率先在容东、昝岗片区等首批新建区域实施高品质公交、慢行系统和有效的小汽车需求管理组合政策,推动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和先进智能交通技术示范应用。到2025年,优质多元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安心舒适的慢行环境基本建立,小汽车拥有和使用趋于合理,交通枢纽运作高效、衔接顺畅,新型物流系统和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先进智能交通技术运用广泛,广大居民绿色出行幸福感显著提升,新区步入绿色交通引导城市生长的良性循环。

  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将根据建设区域、新建区域和老城区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在新建区域率先打造未来交通发展雏形,形成可复制推广模式并逐步生长。(记者 张伟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