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润冀五周年】一渠通南北 江水润燕赵

2019-12-12 13:49:01  来源:长城网  责编:胡晓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343711_214f2ebe (1)

清澈的江水从瀑河退水闸奔涌而下 。 河北省水利厅供图

  2014年12月12日,有着“跨世纪的宏伟工程”之称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五年来,清澈的江水顺渠北上,穿过鄂北和中原大地,流入华北平原,有效缓解了河北水资源短缺状况,为建设美丽河北提供了强大的水资源支撑。

  供水58.3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982万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减缓,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广袤的燕赵大地上,一度干涸的河湖重焕生机,受水地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我们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

  “我们以前吃水都是推着三轮车拿着水桶,去离家二三里地的一个水井里挑水。水里含氟量高不说,水的味道也不好。”说起喝水问题,71岁的衡水市枣强县普路屯村村民高英春感触很深,“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

  枣强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水资源紧缺,浅层地下水苦咸,深层地下水高氟。“这个区域的人们,由于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过去许多孩子长了氟斑牙,一些成年人也患有不同程度的氟骨病。”枣强县水利局副局长赵勇告诉记者。

  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为解决水的高氟问题提供了契机。枣强县实施了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让当地群众彻底摆脱了饮用高氟水的困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343712_6d742835

枣强县家家户户喝上了长江水。 王林红 摄

  跨越千山万壑,南水一路奔腾而来,源源不断地流入河北。这既从根本上缓解了工程沿线城镇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让更多居民喝上了优质水。

  “我们通过合理调度,分批次引调生态水,向重点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修复生态环境。同时,涵养地下水资源,初步实现了采补平衡。”衡水市水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和普路屯村的村民们一样,今年7月,邢台市清河县东高庄村的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南水带来的“福利”。

  “过去一直喝地下水,直接喝还会闹肚子。现在村民喝上了江水,孩子们再也不会得氟斑牙和氟骨病了。 ”茶店村村民郭女士对记者说。

  经过长途跋涉的江水,在清河县南水北调地表水厂,通过过滤、消毒、杀菌等自动化设备的处理,水泵加压后,直接送到村民家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343720_07be8045

枣强县南水北调地表水厂的水泥过滤板。 王林红 摄

  不只是清河县,在邢台,南水还流入了上百万户家庭,惠泽700多万人口。“自从用上长江水,家里的水壶基本没什么水垢了。而且江水口感也不错,做饭、泡茶跟桶装水没什么区别。”家住临城县锦江小区的王阿姨告诉记者。

  水是生命之源,而优质的水源则是民生的根本。清亮、甘甜、水垢少,是河北省居民使用江水后的普遍感受。省水利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配套工程陆续建成,全省受水区将逐步实现水源切换,预计到2022年将彻底结束部分群众饮用高氟水的历史。

  一渠连通南北,滋润大地;一渠拉近情感,浸润心田。

  截至今年10月31日,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涉及91个县(市、区)、26个工业园区、138个供水目标,受益人口达1982万人。在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沧州达100%。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343713_14cf09f1

滹沱河生态修复一期藁城段2号溢流堰。 王林红  摄

  “水一来,整个生态就变了”

  南水北调不光保饮水,也保生态。

  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前不久,位于河北石家庄市的滹沱河,在时隔20年之后,重新展现出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勃勃生机,成为人们观水、游玩的好去处。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分局石家庄管理处副处长曹铭泽介绍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向滹沱河补水超过7亿立方米,沿河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最大升幅达1.91米。

  “你看现在,河水多清呀,周边环境也变好啦,如果你在天气暖和的时候来,能看到很多居民在河边散步。”滹沱河畔,正定县居民石先生指着河面对记者说。

  如今,在滹沱河周边,生态效益已经转化为经济效益,大量游客的到来让当地百姓看到了新商机。“开饭店的、卖小吃的、开民宿的慢慢多了起来,大家都开始有收益了。”

  在滹沱河生态旅游景区的东北方向,170多公里之外,冬日的白洋淀湿地公园,波光粼粼。

  近期,正在白洋淀湿地保护区进行生态巡护的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了13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琵鹭。他们说,这是近几年观测拍摄数量最多的一次。万物因水而生,“水一来,整个生态就变了”。

  这样的变化,是南水北调生态补水效益的一个缩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343715_7c5736a2

生态补水后的白洋淀。河北省水利厅供图

  2018年9月,水利部和河北省政府联合启动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三条重点试点河段实施补水。

  截至今年8月底,三条试点河道补水总量14亿立方米,其中引江水8.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水利部确定的7.5~10亿立方米的目标。“华北明珠”白洋淀今年已累计补水3.3亿立方米,使其水位始终保持在6.5米以上。

  “河道复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关系逐步恢复,使河北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北省水利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0月底,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8.8米,同比下降0.24米,下降幅度减少一半。全省深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5.57米,同比下降0.83米,下降幅度减少四分之三,其中,邯郸市、唐山市、石家庄市、邢台市、辛集市同比回升。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江水”

  千里长渠起渠首。让人们喝上甘甜清澈的江水,“安全”一直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分局的工作重点。

  南水北调河北段工程位于保障京津供水的特殊“咽喉”部位,全长382公里,起自冀豫交界处邯郸市磁县漳河北岸,终点至保定市满城区岗头隧洞,构建了以输水干渠为骨架、以供水管道为脉络“两纵六横十库”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格局。

  为了保证江水的过流速度,同时放大生态效益,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选择开挖明渠的方式进行施工。渠道两侧种植的“狗牙根”和鸡爪草等生命力强、固土能力突出,守护着漫长的渠道边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343717_f52f6ab5

南水北调滹沱河倒虹吸。河北省水利厅供图

  守好渠道,更要把好“水质关”。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段内,有自动监测站有13个、水质中心1个、实验室4个,实现了水质自动采样、自动监测、自动传输、监测数据上传。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水质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他们通过自动监测、常规监测等方式,不断健全水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同时,建立水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水质保护科研试点项目、新型设备设施研发,驱动水质保护技术发展。自2014年12月通水以来,中线总干渠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满足了供水要求。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343716_66407527

正在滹沱河巡河的工作人员。 王林红 摄

  参与到保护水质行动中的不仅仅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工作人员,“现在,老百姓对水的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散步的时候看见垃圾会捡起来,看到不文明的现象也会站出来制止。”正在滹沱河巡河的正定县南大章村村级河长董浩东告诉记者,“大家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一渠清水。”(记者 王林红 信贺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