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北:户户有增收产业 人人有增收门路

2020-04-21 16:58:50  来源:央广网  责编:石丽敏

  央广网石家庄4月21日消息(记者孟晓光 见习记者张说地)记者从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21日)召开的“河北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张北作为河北省面积第五大县,这里的贫困人口一度达到90570人,贫困发生率29.62%,是河北省和北京周边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县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片区县,也是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如今,张北县产业就业花开有声,共有62964人实现稳定脱贫,19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57%,实现了“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增收门路”。张北正由脱贫摘帽快速迈向全面小康。

河北张北:户户有增收产业 人人有增收门路

张北草原天路(央广网发 张北宣传部供图)

  选“种”培育 特色农业绽放“五彩花田”

  春寒料峭,距张北县以东11公里的小二台镇大农种业公司院内却已是一片热闹繁忙景象:分拣土豆、切块、打包、装车……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德胜村村民们正忙着为春耕生产做准备。“4月初,我就来这里打工了,每天能挣到120元,一直干到四月底,能收入3000多元。在这里我一边挣钱一边学技术,五月份再种自家的微型薯棚。”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李英花开心地算着自己的收入账。

河北张北:户户有增收产业 人人有增收门路

德胜村新貌(央广网发 张北宣传部供图)

  在利用特色产业推进扶贫工作中,张北县因地制宜,选种培育。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提升特色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2019年,全县订单种植甜菜12.2万亩、豌豆5万亩、藜麦1.5万亩,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5.92万亩,马铃薯、甜菜、豌豆、藜麦等特色种植产业实现了扩模提标,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全县贫困户3.4万户,户均年增收3467元,特色农业成为张北县为贫困群众打造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跟太阳“结亲” 光伏板上开出“朝阳之花”

  小二台镇德胜村,一排排光伏电站发电板整齐的排列在田地里,村民们正在对其进行清洁保护。德胜村在大力实施光伏扶贫产业的项目同时,积极打造板下经济,通过种植药材出售,种植观赏花草吸引游客等方式,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增收。

河北张北:户户有增收产业 人人有增收门路

光伏产业助富农(央广网发 张北宣传部供图)

  张北年平均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推动张北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张北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先发优势,抢抓深度贫困县享受“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指标应保尽保”的政策机遇,积极与太阳“结亲”,大力实施“集中式、分布式、异地联建”光伏扶贫工程。目前,全县181座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总规模达到61.54万千瓦,年收益1.6亿元以上,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风景变“钱”景 草原之上开出“金银花”

河北张北:户户有增收产业 人人有增收门路

藜麦扶贫成为张北脱贫新支撑(央广网发 张北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张北县擦亮草原天路、草原音乐节、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三张旅游名片,壮大全域旅游产业发展,采取景村共建、能人带动等旅游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开农家院、卖农产品、入股分红、就近打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发展、实现增收。据统计,带动全县14个乡镇、70个行政村、35个贫困村参与到旅游产业扶贫当中,覆盖19000多人,直接受益11000多人。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649.9万人次,带动全县35个贫困村、2065名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扶贫中,人均年增收2600多元。

  就业、生态两轮驱动 催生“致富之花”

  张北县抢抓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积极联合北京西城区,大力推行“错季打工”,打造出“京西司炉工”的劳务品牌,每年向北京输入大量司炉工人。其中,2019年向北京输入劳务工人600多人,帮助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

河北张北:户户有增收产业 人人有增收门路

甜菜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央广网发 张北宣传部供图)

  据悉,张北县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将促进就业作为致富增收、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采取小额贷款促创业、劳务输出稳就业、公益岗位带就业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已为18个乡镇1168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939.55万元,累计贴息15.95万元;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0多场次,开展现场招聘会12 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1000 余个,解决了2951人外出稳定就业问题;设置各类公益岗位18557个,带动就业人数19796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在大力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同时,张北县还出台了《2019年生态扶贫专项推进方案》,加大生态扶贫产业发展。近年来,张北累计造林72万亩,吸纳贫困劳动力6000多人,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实施了旱作雨养项目,带动户均土地流转增收1500元,务工增收8000多元。选聘生态护林员2375人,选聘河湖巡河员277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贫困群众从绿水青山中收获了真金白银,生态产业真正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