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在京雄高速河北段白沟河特大桥建设现场,随处可见埋头苦干的身影。运输钢筋材料、进行栓钉焊接、绑扎钢筋网……320余名施工人员聚力攻坚,桥面混凝土铺装作业顺利进行。
图为工程建设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曹智摄
白沟河特大桥是京雄高速河北段北京进出雄安新区的门户桥梁。桥梁全长约1.76公里,主桥仿颐和园17孔桥造型,共设17孔,每孔长91米,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上承式钢箱连拱桥。桥梁主体工程已于去年底完成,当前进行的工程是桥面混凝土铺装。
在施工现场,笔者注意到,随着一阵阵电焊亮光闪过,一颗颗“禾苗”在焊接工人身后不断铺陈开来。
白沟河特大桥项目副总工程师王宝辉介绍,这些“禾苗”其实是焊接完成的栓钉。因它们看着像密密麻麻的禾苗,远远望去,焊接工人就像在一大片水稻田里插秧,所以焊接工人这时也被称为“插秧工”。
他进一步介绍,白沟河特大桥采用的是钢桥梁结构。桥面混凝土铺装前,需要将混凝土与钢桥梁锚固连接起来,其连接就是通过栓钉焊接这道工序来实现的。
之所以看起来像是在田地里耕作,是因为焊接的工程量较大。除了引桥以外,施工人员需要在长1547米、宽19.5米的桥面范围内完成266万余个栓钉的焊接工作。每个栓钉间距只有15厘米。
在桥梁上“插秧”并不容易。
焊接工人需要先纵向、横向测量弹线,然后用磨刀砂轮将桥面焊点进行反复磨光、除锈,保证焊接处表面平整、光滑。接着他们放置好瓷环,通过焊枪将3.75厘米的栓钉与钢桥面牢固结合,做到了快、准、稳。
焊接后,工人还要用力把栓钉弯折30度。最后,他们还会认真检测每个栓钉的质量,防止栓钉松动。
栓钉焊接班组有40多人,他们每天焊接9万余个栓钉,平均每人每天焊接2200多个。经过他们灵巧的手,一排排焊钉就像茁壮生长的“秧苗”,稳稳地在桥上扎下了根。
“插秧人”身后,一群“编织工”也在紧张工作。只见他们合理布置好横、纵向钢筋条,保证钢筋搭接间隔不小于20厘米,再按照“隔三绑一”的方式进行绑扎。
“几乎每天绑扎超过8个小时。我们的任务是用扎丝将两层钢筋拴拢在一起。为了防止混凝土浇筑后扎丝外露生锈,完成绑扎后还要把扎丝头向下弯曲。弯曲过程必须动作麻利,不然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这些动作每天都要重复上千次。”绑扎工人曹中举说。
栓钉焊接、钢筋绑扎工序完成后,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将在白沟河特大桥采用。这种混凝土拥有超高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能让桥梁结构具备轻质高强、安全耐久、经济美观、节能环保等优点。
如今,京雄高速河北段各建设单位锁定目标、倒排工期,统筹兼顾、全面提速,千方百计打赢保通车攻坚战。目前,全线共计6900余名管理及施工人员以分秒必争的姿态投入工程建设。截至3月17日,全线路基工程完成97.3%,桥涵工程完成97.6%,路面工程完成76.2%。(河北日报记者 曹智 通讯员 马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