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来源:河北日报  |  2022-08-10 09:52:0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青头潜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等级物种。2022年7月,在白洋淀观测到雏鸟,这是首次在白洋淀发现。白洋淀已成为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青头潜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等级物种。2022年7月,在白洋淀观测到雏鸟,这是首次在白洋淀发现。白洋淀已成为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水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002年,白洋淀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科考有记载,后长期未观测到。2022年7月发现5只,并发现栖息地和繁殖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戴胜,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栖息于白洋淀淀边林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白鹭,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等级物种,栖息于白洋淀淀区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黑翅长脚鹬,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栖息于府河、孝义河湿地、入淀河口、淀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沧州市东光县油坊口村古井再现清水油坊口村古井,位于爱国武术家霍元甲故乡东光县,建成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井深10米,上世纪80年代完全干涸。2014年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后,地下水位不断回升,古井又见清水,目前水面距地面2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

河北省平原区深层地下水变幅图(2020年—2021年)

  白洋淀悠悠的碧、塞罕坝无边的绿、城市天空如洗的蓝,以及不断“归来”的野生物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照耀下的燕赵土地,秀美壮丽,生机勃发。

  ——烟波浩渺的水面上,一群青头潜鸭幼鸟跟随“父母”游弋嬉戏。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在白洋淀栖息繁殖,成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佐证。

  ——泉水汩汩喷涌,水面像一颗硕大而晶莹的蓝宝石。狗头泉、黑龙泉等泉眼复涌,为邢台激活“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的历史记忆。

  ——一口600多年历史的古井,干涸40年后又见清水。“醒来”的古井,为大运河畔的东光县油坊口村增添了活力。

  ——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角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北各城市的天空越来越蓝。白天与蓝天白云为伴、晚上欣赏繁星闪烁,如今已经成了河北人的生活日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头潜鸭安家白洋淀,“百泉”复涌,古井“醒来”,蓝天白云成为“常客”。这些河北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性信号,正在无声诉说着河北的生态之变、生态之美。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北的殷切期望。河北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所有设区市全部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后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77%,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6%提高到35.3%,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逐步显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达到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十年来,河北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正在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河北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

  文/河北日报记者蔡晓辉

编辑:李雨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