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    舆情智库
河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21-08-09 15:24:17来源: 河北日报编辑: 王阔责编: 魏文林

  原标题:以文化为引领 以人民为中心 共抓大保护   河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碧波微澜,惠风和畅。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上连京津、下接鲁豫,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21个县(市、区),是中国大运河中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日前,记者从我省相关部门及大运河流经地获悉,各地各部门正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抓好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全面实施。

  一条北运河,沟通京冀津。驻足堤坝极目远眺,北运河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风景如画。“近年来,咱们廊坊与京津同步治理北运河,成效显著。特别是不久前,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市民乘坐游船饱览运河旖旎风光、体验运河魅力,已成为一种文化时尚。”香河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与此同步,大运河北京段全线旅游通航,明年有望实现京冀互联互通,游客可坐船去北京,循着历史的河道,聆听运河故事,感受岁月变迁和幸福康乐之盛景。

  水波动,文化兴。北运河全长143公里,流经我省的21.7公里,全部在香河域内,是贯穿北方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大运河出京第一站。因此,香河古有“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之称。近年来,通过对标京津,谋划实施水系治理、桥闸改建、码头修建等多项重点工程,北运河的文化根脉愈加凸显,金门闸遗址、王家摆渡口、安头屯中幡、香河吹歌……涵养着人文品性和精神家园。

  一水通,业兴旺。文化和生态密不可分,更和产业、旅游等紧密相连。随着北运河廊坊段的旅游通航,大运河河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未来可期。“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适宜河段将实现旅游通航。届时,正常年份将全线有水。”河北省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拓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努力构建通航发展新格局。不久的将来,“蜿蜒壮丽、雄浑大气”的运河风情将重现在世人面前。

  大运河,是一条线性文化带,千百年来,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形态万千的民风民俗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充分利用好。”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介绍,目前,大运河河北段沿线河道、减河、分洪设施、险工、水闸、桥涵、码头及沉船遗址等遗产丰富,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河北段遗址完整、遗产资源丰富,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意义重大。”河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贾乐堂表示,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我省制定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编制了配套实施方案,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等领域,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不久前正式印发实施,标志着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沧州市大运河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沧州市实施了南川楼、朗吟楼项目等大运河沿线21项重点工程。在沧州市全域推进文物保护、生态修复等,大运河文化遗址和各类文物得到保护,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沿线文旅资源穿珠成链。其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项目总面积约3700亩,由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园博园、沧州大化工业遗产提升改造区构成。建成后,将成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

  “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如今,古老的大运河正焕发新的光彩。

  “打造特色鲜明的燕赵文化展示带、古朴自然的原真生态景观带、古今交融的多彩全域旅游带及合作典范的协同发展示范带……”贾乐堂表示,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以文化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共抓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重拾、擦亮、串联,保护、挖掘和阐释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加快形成“一轴、两廊、五区、多集群”的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总体发展格局,打造燕赵文化新高地。河北日报讯(记者龚正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