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    舆情智库
河北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27.29万人次
2021-08-11 10:04:19来源: 河北新闻网编辑: 王阔责编: 魏文林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解楚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职业技能培训是保持就业稳定的关键举措,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记者从河北省人社厅获悉,今年截至7月底,河北省已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27.29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的127.29%。其中,开展补贴性培训70.12万人次、开展社会性培训57.17万人次,河北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79%。

  今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扩大就业职业培训规模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的10件民生实事,河北省人社厅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党史学习教育之中,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就业职业培训工程,持续扩大培训范围。

  以“政策+机制”为保障,着力提高培训的统筹性。制定就业职业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关于促进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融合发展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实施意见》等文件,形成“1+6”政策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市,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结果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安排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10亿元用于工程实施,截至7月底,已支出5.51亿元,保障了工程顺利开展。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6.6万人次;发挥院校基础作用和社会机构重要作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100.69万人次,形成省级统筹、部门参与、市县实施的工作格局。

  以“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主线,着力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大力开展重点群体培训促进就业,截至7月底,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补贴性培训26.3万人次。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组织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行业各类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和“以训稳岗”。截至7月底,共有622家企业的9.54万名职工享受了“以工代训”补贴。把“高精尖”技能人才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截至7月底,开展网络直播销售员、无人机驾驶员、大数据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等高新职业培训1.23万人;实施“冰雪技能人才培养储备计划”,截至7月底,共培训7821人。

  以“培训+评价”为闭环,着力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面向社会组织、高新企业和技工院校遴选101家第三方评价机构,为广大劳动者提供评价服务。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认定195家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企业可根据实际确定评价标准、方式、内容,促进评价结果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开发引进石材雕刻、光伏设备安装、短视频拍摄与剪辑等专项能力考核规范1097个,促进乡土人才成长和服务新兴产业发展。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评价,构建以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以行业、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技能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全年将开展省级一类竞赛18项、省级二类竞赛19项,加强赛前集训和赛后技术点评,达到以赛促训、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目的。

  以“线上+线下”为载体,着力提高培训的便捷性。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培训,截至7月底,共遴选84家互联网平台,开发网络课程资源达267个职业(工种)、2000余门课程,培训机构和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培训;强化线下技能操作训练,支持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结合实际适当延长实训时长,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牢固树立便民服务意识,利用电子社保卡发放职业培训券5.08万张,劳动者可使用职业培训券按需参加培训,实现从“培训找人”到“人找培训”,提升人员与培训适配度。

  以“订单+市场”为主渠道,着力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强化订单培养保障一批,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开办“订单班”“定向班”“冠名班”,结合企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确保毕业即就业。发挥市场资源作用配置一批,通过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为企业输送高质量毕业生。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在技工院校毕业年度学生中推行“技能+创业”培训模式,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据统计,2021年技工院校毕业生3.36万人,截至7月底,已有3.25万名毕业生实现就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