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河北威县:河荒地上“长出”万亩新产业带
2021-08-17 14:03:18来源: 人民网编辑: 王阔责编: 魏文林

  原标题:“威梨长成记”系列报道之一  河北威县:河荒地上“长出”万亩新产业带

   【编者按】专业资料显示,河北省作为梨果生产第一大省,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居于世界先列水平,但是河北省梨果产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亟待提高。2013年开始,在业内籍籍无名的河北威县在“梨”上开始发力,短短几年时间以秋月梨、雪青梨、红香酥等为代表的“威梨”后来居上,成长为区域知名公用品牌,带动了上万群众脱贫致富。

  从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梨到“威梨”,威县走出了一条科技+品牌+组织化的产业发展新路。近日,人民网河北频道深入威县,实地探访,为您带来“威梨长成记”系列报道。

河北威县:河荒地上“长出”万亩新产业带

威县10万亩梨产业带一角。 威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网邢台8月16日电 (袁志广) 这几天,河北省威县第什营镇司家庄村民司春发,一直在地里忙活着……眼下,他的5亩秋月梨即将进入采摘期。“今年挂果情况好得很,按去年的价格保守算,一亩能收入1万元左右。”看着梨果挂满树梢,司春发的心情也好。

  作为村里多年的困难户,他从没想到靠种梨能实现脱贫致富。

  十多年前,司春发的妻子身患癌症去世,两个绕膝走的孩子、治病欠下的外债压得他喘不过气。孩子小,司春发不能外出打工,全家收入仅靠几亩棉花地,日子过得紧巴。

  2015年,司家庄村也建起专业果树种植合作社,发展起了秋月梨种植。在村干部的鼓励和带动下,司春发也加入其中。“在家种梨,收成好,也不用出远门打工。”司春发喜上眉梢。

  司春发的经历,是当地发展的一个缩影。威县地处古黄河、古漳河长期泛滥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区,拥有大面积的河荒地,土地贫瘠,漏水漏肥,不适合种庄稼。

  尤其是106国道以西,涉及7个乡镇、104个村,沙化土地较多,以往种植的花生、红薯等作物产量较低。当地人把这一区域叫做西沙河流域,流域内百姓生活贫苦的窘况亟需改变。

  改变自2013年发生。从那一年开始,威县县委、县政府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性举措,确定在西沙河流域实施10万亩梨产业带建设。

河北威县:河荒地上“长出”万亩新产业带

在威县河荒地上“长出”万亩梨产业带。 威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昔日沙荒滩涂,如今梨果飘香……短短几年时间,在威县西沙河流域曾经的沙化地上,就崛起了一片绿色生态海洋。

 “目前,威县梨产业园区种植规模已经达到10万余亩,标准化梨园达到了230个。”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刘明亮介绍说,威县梨产业园区也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省级出口鲜梨质量安全示范区。

 “现在,大部分梨园亩产量在3000公斤以上,亩均收益在万元以上,梨产业也真正成为了‘万元钱’产业。”刘明亮介绍说,发展梨产业为我们蹚出了一条特色种植业发展的新路子。

 “在梨园打工,我负责的梨树有17000多棵,年收入约18000元。”当地梨农李秀红笑着说,她以前是贫困户,现在脱贫了,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