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老外在河北    |    热点专题     |     相约冰雪    |    舆情智库
河北威县:梨果飘香 “威梨”渐成区域发展新名片
2021-08-17 14:05:12来源: 人民网编辑: 王阔责编: 魏文林

  原标题:“威梨长成记”系列报道之二  梨果飘香 “威梨”渐成区域发展新名片

 【编者按】专业资料显示,河北省作为梨果生产第一大省,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居于世界先列水平,但是河北省梨果产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亟待提高。2013年开始,在业内籍籍无名的河北威县在“梨”上开始发力,短短几年时间以秋月梨、雪青梨、红香酥等为代表的“威梨”后来居上,成长为区域知名公用品牌,带动了上万群众脱贫致富。

  从威县梨到“威梨”,威县走出了一条科技+品牌+组织化的产业发展新路。近日,人民网河北频道深入威县,实地探访,为您带来“威梨长成记”系列报道。

  人民网邢台8月16日电 (林福盛 袁志广)位于河北省南部的威县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人称“四不靠两没有”。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在以前普普通通的威县梨基础上,打造出一个“威梨”区域知名公用品牌。

 “现在,威梨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小有名气,旺季更是供不应求。”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梨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涛介绍说,“威梨”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梨果飘香 “威梨”渐成区域发展新名片

  “威梨”已成当地发展的一张名片,图为品牌发布会现场(资料图片)。威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威县为何发展梨产业?“威梨”何以迅速声名远播……在当地人士看来,这一切都有其“内生逻辑”。

 “我们这儿,106国道以西,沙化土地较多,不适合种庄稼。以往种植的花生、红薯等作物产量都不高。这一区域涉及威县7个乡镇、104个村群众的吃饭问题。”李涛表示,彼时,如何让这片区域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成为了威县县委、县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

 “土地贫瘠,漏水漏肥,不适合种庄稼……”这些在老百姓看来颇为棘手的问题,在农业专家眼中,却成为当地发展梨产业的“优势”。“我们请来专家把脉发现,这一区域土壤多为沙质土,且地处平原,夏季雨水充沛,年均日照时长,这些都为梨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刘明亮表示,专家们认为,威县地处冀南低洼平原,地形平坦,非常适合开展大规模梨树种植。

  2013年,威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高品质梨果作为农业主导、重点产业,组织调动有效资源开始全面启动。据介绍,在威县,梨产业办是梨农最为熟悉的政府机构。“‘梨产业办’是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的简称。为了深入推进梨产业的发展,我们专门成立了这个机构,并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涛分管梨产业办,协调各职能部门推动工作。”刘明亮介绍说,为了推动某一特定产业,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这在全省也比较罕见,不过这也推动“威梨”产业的快速发展。

  他们发布并实施了《威县西沙河流域绿色A级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2013——2020年)》,随之,在威县西沙河流域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的宏伟蓝图拉开帷幕。

 “从2013年至今,威县以梨产业园区为特色主导产业,已引进陕西海升、河北龙集、河北国苈等龙头企业40余家,组建农民合作社120个、家庭农场30余家,发展种植大户34个,建成标准化梨园230多个。”刘明亮介绍说,截至目前,当地通过合作经营、租赁经营发展优质梨树面积10万余亩,园区总产值已达15亿元。

  梨产业发展迅猛,“威梨”品牌也应运而生。据介绍,为了推动威梨品牌建设,当地还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威梨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旨在统筹指导推进威梨品牌和市场销售各项工作。几年下来“威梨”品牌便迅速勃兴。

 “‘威梨’品牌诞生以来,先后荣获河北省‘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度中国最受欢迎的梨区域公用品牌10强、2018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奖项。”刘明亮介绍说。

 “‘威梨’已经成为我们地方发展的一大品牌。全县近2万群众依靠梨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不仅如此,我们还连续举办梨花节以及奔向‘梨想’马拉松等活动,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几十万人前来参与。”威县县委书记崔耀鹏表示,眼下,威县正在规划威梨小镇、筹建梨博物馆、世界梨博览园,努力打造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