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录生张喜真夫妇在一起回顾走过的足迹 (图片来源:井陉县 李忠勇)
仇录生张喜真的部分获奖荣誉证书 (图片来源:井陉县 李忠勇)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退休老干部张喜真和她的老伴仇录生写的自传书籍《足迹》,读后深受感染和教育,通过他俩半个多世纪以来相爱相携,在生活、事业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坚实、闪光的“足迹”,我看到了两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高风亮节和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从心里感到敬佩:他们真正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仇录生、张喜真夫妇今年均已77岁,已经幸福地度过了“金婚”之年。几十年来,他俩在生活上互相关怀,荣辱与共,工作上互相鼓励,比翼齐飞,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仇录生早年参军,在艰苦的东北大兴安岭林海雪原当了5年铁道兵,退伍后,多年在县委办和政协办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华。尤其妻子在基层工作期间,他默默地挑起了照顾儿女和家务的重担。张喜真是人们公认的女中豪杰,从当初的一名热血女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历任县妇联副主任、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无论在什么部门,分管什么工作,都满腔热忱、尽心竭力,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如果说,他们在职时的“足迹”是坚实的,那么,退休后的“足迹”则是闪光的,更令人感赞。
爱心助学续写快乐人生
2011年,仇录生、张喜真夫妇都退休了,张喜真对老伴说:“咱俩人虽然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精神不能退”。仇录生非常赞同,他俩商定:在有生之年要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爱心,回报社会,服务人民。当他们了解到有些孩子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有的孤儿、残疾儿童在失去亲人的伤痛中煎熬挣扎,有的考上大学因交不起学费弃学打工等不幸遭遇时,感到非常震惊和同情,便萌生了建立“家庭爱心助学基金”的想法。于是,从那时起,他们就坚持省吃俭用,每月少吃几斤肉、几斤鸡蛋、少买几件新衣服,每年从退休金中挤出5000元至8000元作为资助基金,专款专用,用以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16年来,他们已支出资金十多万元,共救助1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98名濒临失学中小学生重返校园读书,还为障城中学捐献“助学基金”5000元。
与此同时,张喜真还负责抓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倡导并启动了“夕阳托朝阳”爱心助学工程,建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会,制定了管理章程,并与关工委人员亲自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求援筹款,帮助孤儿、失学儿童和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圆读书梦,先后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界爱心人士捐款30多万元,资助大学生100多名,中小学生3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20名。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危害的问题,她又倡导开展了“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全县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组织编写了《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和《青少年法律知识问答》,印发到师生手中,并建立了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宣讲团,经常带领宣讲团成员深入校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如何做人、学会感恩等多方面的宣讲教育,受教育青少年达两万多人次。
由于爱心助学和普法教育成效显著,县关工委被中国关工委、司法部、中央综治办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张喜真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和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标兵”、“道德楷模”、“井陉好人”等许多荣誉称号。仇录生获得“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文明公民标兵”、“道德楷模”等荣誉。中共井陉县委曾作出开展向张喜真、仇录生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他们学习。
严格家教培育优良家风
仇录生、张喜真夫妇不仅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和严格的家教培育优良家风,打造幸福家庭,谱写家族的辉煌。
在家教中,他们主要采用家庭座谈会这一自我教育的方法。每次座谈会突出一个主题。会前,都由仇录生草拟发言提纲发给大家进行准备,开会时全体参加,人人发言。最后,张喜真做总结,以夸奖、赞美、鼓励为主,提出要求和希望。儿子、女儿结婚20多年来,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召开了多次家庭座谈会,总结工作和思想方面的成绩、进步、成长、不足及努力的方向;总结父母与儿女之间孝敬、感恩、关爱、包容;夫妻之间互敬互爱、理解、尊重;姐弟之间团结、和睦、帮助等方面的做法、体会和问题。如针对儿、女结婚后,家庭成员多,原先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家庭成员发生过一些磕碰和不愉快的事情,分别召开两次家庭座谈会,畅开思想,真心交流,消除隔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经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形成了刻苦努力,健康向上的良好家风。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事业有成,表现优秀,孙子仇健至、外孙女张芝毓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家庭和谐幸福,不仅在孝敬父母、关心长辈方面做到了无微不至,尽善尽美,而且都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社会和人民。女儿仇珺、女婿张雪庭和外孙女张芝毓3口人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捐献小血板,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用造血干细胞去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实践“让心灵之美在无私奉献中闪光,让生命之花在真挚大爱中怒放”的美好愿望。
抗洪救灾彰显党员情怀
2016年7月19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袭了井陉,咆哮的洪水冲毁了土地,一刹那全县电路、道路、通讯中断,基础设施基本瘫痪……
灾情就是命令!仇录生、张喜真家的4个孩子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仇录生患病,张喜真也年老体弱,无缘亲身投入抗洪救灾,但在大灾面前,他们决心以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为了解除孩子们的后顾之忧,一心扑在抗洪救灾上,张喜真首先照顾好生病的丈夫和孙子、孙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好家庭的“主心骨”和“定海针”,让家庭成为孩子们的坚强后盾。
“抗洪救灾是对共产党员的严峻考验,我们虽然老了,但也不能缺席、不能掉队,要真正做到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肩并肩,共渡难关,并以实际行动支援美好家园建设”。张喜真和丈夫商量,家中要压缩开支,把未到期的国库券从银行取出,加上8月份工资,除留下一个月的生活费和丈夫买药的钱,将挤出的2万元捐献给灾区,其中4000元救助了贵泉村洪灾中各痛失4位亲人的赵爱英、董超两位老人。她对老伴说:“大灾面前不付出、不奉献还算什么共产党员。我们不能到第一线救灾,但为抗洪救灾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才会感到心安、高兴,只有这样才能吃下饭、睡着觉,才能问心无愧”。
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张喜真想,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火速把灾情传递出去,紧急呼吁,让更多的人投身抗洪救灾中,献出爱心。每个人添一块砖、一片瓦,就会给家乡贡献一份力量,让重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早日实现。因此,她立即和北京、浙江、山西等地的同学、朋友以及曾经在井陉工作过的领导、同事联系,给他们介绍井陉灾情,希望他们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为井陉抗洪救灾尽心出力。曾在井陉工作过的11名老领导听到她介绍井陉灾情和急需重建资金的情况后,慷慨解囊,每人捐款3000元支援抗洪救灾,献出了大爱。她的同学袁纪录和过去帮助过的一名妇女各捐款一万元支援家乡抗洪抢险、恢复重建。
身后捐献遗体为民造福
张喜真和仇录生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就成为党的忠诚儿女,誓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党,属于国家。数十年来,他们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奉献着青春、年华、热血和汗水,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退休之后,年龄越来越大,百年后再给社会留些什么,一直是他们头脑中思考的问题。2005年,张喜真在报纸上看到河北省红十字会发出“让我把光明留给你”,在全省开展“身后捐献眼角膜”的倡议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就和老伴说:“捐献器官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咱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破除死后留全尸的传统观念,加入到这个‘光明传递’的行列中,身后要捐献眼角膜”。仇录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善事,就愉快地同意了。2006年6月22日,他俩在女儿的陪同下到省红十字会,和女儿3人一起办理了捐献眼角膜相关法律手续。也就是从此时起,张喜真心里又萌生了身后捐献遗体的愿望,并成为她的一个梦。
2016年,她和老伴商量并征得儿女们的同意,二人又如愿办理了遗体捐献有关手续,决定百年后把最后的生命礼物捐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为我国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出最后一份力量,用忠诚奉献完成生命赋予的神圣而崇高的使命,为一生划上圆满的句号。她说:“我们能够成为捐献遗体志愿者,无论何时走到人生的终点,总算有了最好、最完美的归宿,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使生命无怨、无悔、无憾。尤其使我更加感动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有丈夫的搀扶、陪伴,我不会孤独,不会寂寞,更不会害怕,感恩大爱丈夫永远与我携手同心,生死不离。只有梦圆了,才有资格说:这一辈子活得值了”!(记者 李忠勇)(来源:石家庄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