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50多家医院与天津市、河北省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津冀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北京、天津、河北27项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实现互认,人才流动更加自由;
……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三年来,京津冀从资源布局破题,靠改革创新发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让更多百姓分享到了协同发展的成果。
从医疗资源共享到教育合作共建
——合理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三地公共服务水平向均衡方向迈进
在张家口的家门口就能让北京专家给做手术,赵喜梅感到很幸运。
76岁的赵喜梅老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前不久又被确诊为患脑部肿瘤。
赵喜梅的家人本打算进京求医,没想到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就成功为老人做了手术。
原来在2015年2月,京张签署了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明确北京天坛医院对口帮扶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并成立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作为天坛医院的专家代表,副主任医师李菁晶与同事一起进驻张家口,参与脑科中心的筹建,并提供管理、技术的支持,李菁晶任脑科中心执行主任。
两年来,在李菁晶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脑科中心的门诊住院量提升了20%,还针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新开设了记忆门诊。张家口市的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北京优质的医疗服务。
接下来,李菁晶还准备利用京津冀医疗协作的契机,组织举办神经科学年会、神经科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更多的医学专家来张家口讲学,让更多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助力加油!”对于未来,李菁晶壮志满怀地说。
一边是高地,一边是洼地,限于历史原因和发展水平,京津冀三地间的公共资源很不均衡,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差很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公共服务,首先要从均衡布局破题。
缩减梯度差,补上最短板。三年来,京津冀三地以共享共建实现互补,向洼地持续倾斜配置公共资源。
京津冀医疗合作,让三地医务工作者像走亲戚一样交流互动多了起来。京津冀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模式加快构建,北京市50多家医院与天津市、河北省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京冀在燕郊、张家口、曹妃甸、承德等地共同实施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合作医师1000余人,接诊患者约7万人次。
“2013年,北京出院的病人中河北病人占比是9.05%,去年降到了7.4%。”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给出这样一组数据,直观地体现了京津冀医疗合作所带来的变化。
2016年京津为我省培训中小学教师11万多人次,投入经费超过1.5亿元;北京景山学校在我省曹妃甸设立的分校于去年9月开学招生……三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化。
医疗、教育……三年来,京津冀的公共资源不断合理配置,三地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持续向均衡方向迈进。
从职称互认到公交“一卡通”
——打通“肠梗阻”,让百姓享受到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
调到天津市工作后,齐立哲在河北省评定的副高级工程师职称依然被认可,这同样让他感到很幸运。
齐立哲是天津智通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原来在河北时,齐立哲的职称是副高级工程师。最近,把工作转移到天津后,齐立哲对自己的职称问题有过担心。
“以前像我这种情况,来天津工作后,要重新做职称认定,程序比较复杂,耗费的时间也很长。现在很幸运,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我的副高级工程师职称直接被天津认可了。”齐立哲说。
职称互不相认,曾经是阻碍京津冀之间人才自由流动的一个门槛。原因是三地的职称评审条件不一样,技术人员流动后,职称认定要经过繁琐的过程,甚至需要重新认定、换发证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三地的职称互认问题也实现了破冰。
2016年10月27日,京津冀签署《关于京津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根据协议,三地专业技术人员互认职称资格,适用于京津冀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地间流动过程中的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服务保障等领域。
像齐立哲一样,京津冀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现在可以享受“一地评职称,三地都认可”的红利。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因行政区划、体制机制等因素形成的制约,给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阻碍。突破这些障碍,唯有改革创新,打通“肠梗阻”:
医保实现直接结算——今年初,河北燕达医院实现与北京医保系统直接连通,在燕郊居住的30多万北京参保人,可按照北京医保政策刷卡直接结算,大大简化了结算手续;
互认医疗机构——目前,京津冀已有10649家医疗机构互认,方便群众异地就医;
取消长途漫游费——2015年8月,在三地联合推动下,京津冀正式取消了手机长途漫游费,用户在京津冀区域内拨打或接听三地号码,均按照本地通话收费;
实施一卡通——我省11个设区市、643条线路、12000余部公交车与京津实现公交一卡通行;
……
三年来,在改革创新的推动下,京津冀三地普通百姓开始享受到越来越便利的公共服务。(记者 刘清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