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大部分都已断流,但只要向沧州人问起大运河,所有的人会用“母亲河”“生命之河”来形容。
大运河,一直存在于“老沧州”们的内心深处。
沧州市民李子:
我今年83岁了,出生在沧县张官屯村,那里距离大运河只有两公里。沧州大地自古是喝苦咸水,但大运河两岸的村庄,井打下去,水是甜的——都是大运河水渗透过来的。我们当地自古有“积德行善,生在运河两岸”的民谣,在人们看来,生在运河两岸,就是一种莫大的福气。
因为有甜水,我们这一带种菜的多,种瓜果的多,河堤上都是垂柳,那时的运河边,画儿似的,真叫美啊!
我记忆中几乎所有的事儿,都跟大运河有关。小的时候,大运河就是我们的乐园啊!在岸边割草,渴了就到河边,咕咚咕咚喝一肚子水。大运河的水不是清的,是黄的,但喝多少也不闹肚子,出身汗一会就冒出去了。后来我进城居住,市民们都是喝运河水,到河边挑回水倒在缸里加白矾沉淀泥沙,就又清又甜。当时有专门挑运河水卖的,走街串巷喊“倒两筲”,两个大子儿一担。当时许多市民都记得一个挑水工霸气的话,他指着运河说,这都是我的钱!
大家最爱玩的是下河游泳,本领大的孩子一个猛子下去,就在对岸冒出来。大运河的水流很急,得斜着方向游。北去的船很快,鼓满帆的时候,嗖嗖地飘过去。往南走是逆水,很慢,得靠岸上拉纤、船上撑篙,上坡的时候,纤夫几乎是爬着走,喊着整齐的号子……往北是瓜果鲜货大米,往南运的是布匹百货。
我们家附近的砖河就是一个码头,卸货的、批货的、卖吃食的、卖杂货的,好不热闹,可惜现在没有了码头,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子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宝和:
我出生在河北省吴桥县聂庄村一个杂技世家,拿手绝活是“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吴桥是杂技之乡,当年名震京城的“天桥八大怪”之一的杂技师王玉林,是我的曾祖父。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辈卖艺讨生活,吴桥艺人大部分是顺着运河徒步行走,或父子,或师徒,肩挑手推着简单的道具,走到哪儿卖到哪儿,其中不少艺人闯到了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
近代史上运河流域的大城市出现了著名的艺人活动聚集区,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三不管”等杂技集散地,江湖艺人称之为“杂八地”。在这些“杂八地”上打把式卖艺的杂技艺人,几乎都有吴桥人。
我们这一代吴桥杂技艺人,对运河都有感情,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出外演出活动,一般称画锅撂地“闯码头”,即使到一些远离河、海,没有码头的城镇演出,也照样称为“闯码头”——这是从老一辈那里流传下来的,跟一出门就在运河边的码头上闯荡有关。我们所说的“走京串卫”或者“走南闯北”,与运河的走向是一致的。杂技艺人长期在运河边谋生,与船家关系密切,因此在运河上过摆渡,船工也不收船钱。
沧州市东光县连镇五街村村民崔志新:
历史上的沧州段运河一直是条丰水河。据说解放前运河水有六七米深,能走20多米长的大船,水满槽是经常的事。
长期以来,村民的生活都和运河息息相关。过去运河水位很高,这里有一个转运码头,河水不仅可以灌溉庄稼,很多村民还以做船户谋生。
小时候我就是喝着大运河的水长大的,还在运河里游泳。那时候运河两岸的庄稼也长得特别好,两岸的树密密麻麻。原先这儿还有个码头,我爷爷就在码头上卖馒头。现在嘛都没有喽!如今水断流了很可惜,真希望还能像小时候那般,就在运河边游泳摸鱼做船工,守着这条运河过着滋润的日子。 (记者 王思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