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方敏 发现身边美景 唤醒环保意识

2017-07-07 16:27:11  来源:石家庄日报  责编:董健雄

  原标题:发现身边美景 唤醒环保意识 ——访省会生态摄影大赛评委组组长武方敏

  第三届省会生态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紧张进行,作为连续三届大赛评委组的组长,武方敏感触颇深。近日,武方敏接受了笔者的采访,畅谈了自己对此次大赛的理解与期望。

  “本次摄影大赛主要是环保主题,旨在用眼睛发现身边的美景,用美景唤醒环保意识。”武方敏说,从前两届活动看,举办得比较成功,民众参与热情高涨,不论是相机组还是手机组,内容都很丰富,尤其是手机组,题材广泛,且水平普遍较高。

  武方敏说,从前两届拍摄对象来看,蓝天白云、市区环境比较多,建议市民还可以多关注企业和环境的治理过程,对执法人员的巡查、巡视、工作指导等方面多拍摄一些,把整个环境治理的过程记录下来,通过组照的形式呈现出来,“把社会活动与环保执法、企业、民众活动结合起来。”

  “作为评委,就是要把好的作品推荐给大家,以期引起大家的共鸣。”武方敏说,“从目前征集到的作品情况看,个别作品拍摄角度比较狭隘,反映企业环境治理方面的作品比较少。”

  说到前两届的征集活动,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武方敏,从专业角度指出了一些不足。他说,第一届的时候,有张赞皇某水泥厂厂区的照片拍得非常好,但画面的特征不明显,说服力比较弱。

  “如果不看图片介绍的话,不知道拍的是什么厂子。”他说,如果用组照或对比的形式来表现,把厂子过去和现在的环境进行对比,或者对工作环境一级级进行对照,展示的效果就会更好,立意也会更高。

  武方敏说,因为第一届征集活动时,大家都没有太多经验,且组稿时间也只有两个多月,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但第二届就明显进步多了,作品的水平和档次都提高了不少。”

  武方敏认为,当前,全市对环保工作的决心和力度都非常大,各级各部门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不少群众对具体的工作还缺少了解,希望能在作品中更多地体现这些“少为人知”的工作。

  “比如环境是怎么转变过来的、工作人员是怎样辛苦工作的、大气监测时数据是怎么来的、工作人员在山上值守岗位时不管风吹日晒都要坚持采集数据的场景是怎么样的……这些环保工作的过程,就是我们摄影的好素材。”武方敏说,还有企业,比如钢厂、水泥厂、化工厂等,他们环境的转变过程也很有画面感。

  武方敏认为,可以以征集活动为平台,来记录我市环境治理的每一个脚步。“之前的作品更多的是在拍环境,但环境背后的努力还需要深入挖掘。”他说,哪怕场景的画面不太好,也要把这个场景记录下来。

  武方敏对前两届的参赛作品仍记忆犹新,“第一届的时候,一等奖是从楼顶俯拍,表现春暖花开时的场景,夕阳的光线运用非常好;第二届的一等奖作品是三张接起来的,场景非常壮观。作者也是在楼顶拍的,同一场景拍了三张,表现得恰到好处,水平非常高。”

  同时,他对手机组作品评价也很高。他说,手机组的作品质量很不错,有一张中华大街立交桥的照片拍得很好,但唯一不足的是光线太暗,像素低些,背景不太好,“如果能在天黑之前拍下来,进行二次曝光,再把后面的楼拍清晰些,加上华灯初上的场景,就会更完美些。”

  “第二届时,我们还进行了现场点评,把好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让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作品能获奖,作品的奖项又是怎么得来的,也让参赛者能心悦诚服。”武方敏说,记得当时有一幅作品,拍的是一位老者在晨练。成败在于细节,那幅作品中,晨练的老者后面跟着个小宠物。如果没有小宠物的衬托,人性化欠缺、会单薄,会显得孤零零的;而有了那个小宠物,画面就活了,作品很活泼。这个细节,就是点睛之笔,作者抓拍的瞬间是非常到位的。”那幅作品最终获得了三等奖。

  武方敏指出,摄影讲究光线,所谓光影,就是要用光来做画。既对环境交代清楚,又用光来描绘场景。另一幅获奖作品的成功也在于细节,主要是光线运用很好,“摄影不仅要交代美的环境,还要从艺术的角度去表现。要善于运用光线,要从艺术的角度去观察。”

  武方敏分析说,在那幅作品中,光线从树的缝隙间穿过,画面感非常强。而另一张被评为优秀奖的作品,拍的场景类似,但没有光,只有花草特别鲜艳,没有光线的运用。这两幅作品的差别在于,后者只交代了一个相对漂亮的环境,从摄影角度来说,没有艺术的氛围。

  “通过前两届活动可以看到,组织者高度重视,力度非常大,参赛者也很踊跃,热情高涨。”武方敏说,举办第一届征集活动的时候,只用了半个月就收到了千余幅作品。

  武方敏表示,有了前两届的经验,第三届活动无论是从领导重视、协调组织,还是群众参与度上看,都更进了一步,“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参与进来。”武方敏说,“我也相信,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增强,治污的实施,更多的美景,不仅会定格在照片上,更能常驻于我们的生活中。”(通讯员 杜英娟 王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