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盐田区广北市场旁,清洁人员将分好类的果菜残渣扔到厨余垃圾桶中(4月28日摄)。(河北日报资料片)
阅读提示
近日,国内首份家庭垃圾分类投放指引——《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正式发布并向市民发放,这被视为深圳垃圾强制分类迈出的关键一步,标志着深圳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时代到来。
我国从2000年推广垃圾分类制度以来,各地政府做出过各种尝试,但是垃圾分类制度始终无法大范围推行,背后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深圳究竟如何破局?而其经验又能否复制呢?
垃圾分类由鼓励变为强制
垃圾分类处理的首要环节,在于做好分类。
垃圾分类这关键的一步,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迈了出去。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了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和厦门。这些城市针对垃圾分类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垃圾分类遭遇“滑铁卢”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个体的内在因素,包括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低,对垃圾分类抱有抵触态度等。
据调查,当前居民的分拣意识不足,垃圾分类主要靠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二次分拣。原本承担指导和监督角色的分类指导员,无形中变成了垃圾分拣者,长此以往,其他居民“搭便车”的心理也会越来越严重,垃圾分类制度容易陷入形同虚设的困境。
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深圳是其中之一。
6月3日,《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发布。《指引》用图例和简洁的文字,对住宅区(城中村)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容器标准化配置、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类别和投放方法、垃圾分类处理收运处理体系等,做了清晰说明与描述,一目了然,利于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
只有当市民都参与进来做好垃圾分类时,垃圾分类的全民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指引》发布后,深圳各区各街道及时印制,并通过多渠道发放入户。截至6月底,深圳市共印制《指引》超过260万份,主要通过社区、物业、义工、NGO组织以及专业公司等入户发放或投放到信箱,并向居民详细讲解《指引》内容,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发布的这份《指引》,不仅仅向市民普及了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类别和投放方法等知识,更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硬性要求。
目前,深圳市、区城管部门正在加速推进住宅区(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规范设置,计划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并配套完善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
配套设施的快马加鞭,意味着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将从以往的鼓励为主转变为全面强制。
例如,《指引》规定,住宅区物业服务企业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未公示垃圾分类投放时间或地点的,处2000元罚款;未将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交由符合规定的单位分类收集、运输的,处5000元罚款;单位或个人未分类投放或者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对个人处50元罚款,对单位处1000元罚款。
同时,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立下了明确的目标:至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单位(小区)覆盖率达到90%,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量达到3300吨/日。
4月13日,天天洁再生资源的员工在北京东花市北里社区将回收的物资存放到社区内的再生资源小屋。北京东城区50个社区引进了再生资源回收手机APP“绿猫”,通过预约回收员上门回收实现干垃圾资源化。
率先建立垃圾大分流处理体系
面对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垃圾分类处理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举措。2016年9月,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将“分类回收,促进利用”作为基本原则。
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尝试,但并没有如预想般走上正轨。
在北京,虽然试点小区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分类的硬件设备越发完善,占垃圾总量超过一半的厨余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但总体情况仍然不乐观。试点小区虽然设立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三类垃圾,但由于市政环卫部门只负责回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的垃圾桶完全处于“弃养”状态。
专家指出,当前垃圾分类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地区虽然居民预先做好了分类,但是市政部门回收时却依然将垃圾合并处理,“一锅化”的后期处理直接影响了居民对垃圾分类制度的信心,进而影响到前期的分类,造成恶性循环。
那么,深圳为何有如此底气,将垃圾分类强制化?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源于深圳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在深圳的生活垃圾分类探索中,生活垃圾大分流处理体系绝对是一大亮点和重要突破。
为了打通资源类垃圾回收渠道和机制,通过专业化分流处理手段最大限度为末端焚烧与填埋“减负”,2015年起,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生活垃圾大分流处理体系。即从垃圾中分流出大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绿化垃圾、果蔬垃圾、废旧织物、年花年桔、玻金塑纸等八大类,实施大分流处理。
比如在大件垃圾回收上,深圳各区均已建立起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制度。以住宅区或社区为单位指定大件垃圾投放点,实行定点投放、预约清运,各区确定运输处理企业,向社会公布投放指引、预约清运方式,末端处理以资源化利用为主。目前,深圳全市收运处理大件垃圾400吨/日。
此外,深圳的垃圾处理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到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理水平、能力和标准,更是一座城市垃圾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数据显示,深圳目前日产生垃圾量约17500吨,而到2018年底深圳的垃圾日处理能力将力争达到近19000吨,实现分类之后的其他垃圾全量焚烧。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深圳正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与标准,建设与改造全市所有垃圾处理设施。
目前,盐田垃圾焚烧厂已完成提标改造,目标是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垃圾焚烧厂的典范。
创新保障体系调动全民参与
在深圳,对于不想辛苦搬运垃圾的市民,只要点击手机上的“回收哥”APP,10多分钟后,一个身穿“回收哥”工装的小伙子就会上门,将市民家中需要回收的物品收走。市民通过“回收哥”APP与银行卡捆绑,当天所卖物品的金额就会由回收公司转入他的银行卡。
引导市民做好垃圾分类,深圳正在通过各种创新方式,调动全民积极参与。
2015年,深圳市首个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回收哥”上线。“回收哥”利用手机APP、微信和网站,打造资源聚集、资源交易、资源收益的O2O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回收废纸、废塑料、废电池、大家电、小电器、废灯管、破铜烂铁等7大类废弃物。
“便利的‘回收哥’APP,引导居民养成了在家中暂时存放可回收物,并在每周六的‘资源回收日’集中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垃圾分类不再难。”深圳市莲花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彩田村管理处环境主管张正清说。
为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深圳市近年来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推进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等。2017年12月底前,该市各区将结合辖区特色,分别规划建设1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或者体验馆,作为辖区中小学校定点科普场所,宣传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生态环保理念等知识,并免费对外开放。
深圳市各街道还将选取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区,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全面总结归纳在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入户、投放设施配备、后续管理、收运处理、组织发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工作模式并推广实施。
更为重要的保障体系是,深圳市一直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立法。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这一政府规章颁布施行。但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深圳市一直在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但总体来看,仍处于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起步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强制力。
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总结《办法》实施以来成效的基础上,深圳市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地方立法计划。目前,《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条例(草案)》已初步形成。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深圳将用法治的强制力推动强制分类,用严格的罚则保障强制分类的推行。(记者 袁伟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