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大院是石井村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民居。(图片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张晓峰)
石胡同沟是南北向的一条街巷,这里过去曾有一座阁,是石井村的北出口。(图片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张晓峰)
“石城双井”之一的“小井”,现已成为石井村自来水的水源地。(图片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张晓峰)
石家庄市鹿泉区的石井村,是一个富水的村庄,村因水而得名,除了“石城双井”的大井、小井外,还有冒股泉、曹家井、阎家巷井等十多眼水井。泉水养活了一代代的石井村民,也滋养了村民“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包容、柔韧、谦逊的可贵品格。村中在不同时期从外地迁移或通婚、投亲而来此扎根的100多个姓氏,和睦相处,形成了淳朴的乡风民俗。
鹿泉区石井村东距石家庄市主城区15公里,东南距鹿泉城区2.5公里,三面环山,太平河的北支石井河于此发源并穿村而过,至鹿泉城区与太平河汇流向东注入滹沱河。
悠久的村庄历史
石井村的历史悠久,村西南炮台沟的瓦罐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出土过大量的土陶片和木炭灰迹,据此推测应是远古人类生活劳作的遗迹。
石井村村民康永恒,在村里出生长大,从未远离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对村庄的历史颇有研究。他介绍,石井村自古背山向川,水源丰沛。考其形势,应在商周时期便有人类居住。然而因为年代久远,既无确切的资料记载,亦无实物发现,只能依据村民一代代的回忆,来推测村庄的历史。“村西大王庙曾有石碑记载该庙建于唐代,由此可推测,最晚在唐代,这里便有村落。”而村中确考的最早文物,是原苍山庙保存的一方元代至正年间的二龙戏珠石雕(今已不存),这方石雕证明,元代此地是有村庄的。
元末明初,连年的战争使石井村这个紧邻井陉东口土门关的村庄十室九空。直到明王朝推行移民政策,这里才重新焕发生机。康永恒介绍,其中康、阎二姓祖先最早移来,先是在康家台、阎家巷一带挖窑居住,继而利用本地多石的优势,开始砌石垒房。“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阎家巷口至大庙巷口这一段大街的路北,依然保留着垒石为台、房建于高台之上的建筑格局。”其中康家台高出路面约3米,皆为石砌,可见当时人们立村之初的苦心经营。即便如此,由山西老家带来的住窑洞的习惯也未断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还有部分人家仍然住在窑洞中。”康永恒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井村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村落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有充足的空间可以选择,所以早期人们并不是比邻而居,而是尽可能选择高旷、平坦、向阳且风水好的地方建房安家。由于大街南侧紧邻河滩,地势较低,因此人们最初都选择在大街北侧建房。康永恒说,从石井村现存的街巷地名,如李家巷、牛家巷、曹家井等,就可以看出各姓氏早期的卜居地。
由于地势的原因,石井村最初的发展是以阎家巷为坐标,先向西发展,后来由于发展到栅栅口一带没有了较高地势,同时离水井也越来越远,于是转而向瓦片沟东发展。而东部最初的情况是,住在大街北侧的,以挖窑洞居住为多;住在大街南侧的,则以庙沟街为南北轴,在街的两侧建房居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庙沟两侧距大井水源相对较近,地势也较高且开阔。”康永恒说,后来随着居住人员的增加,才又渐次向东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前街为主路的居民区。
泉水润村“井”为名
虽然石井村的康、阎二姓最早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但却未以姓氏为村名。据此推测,“石井”之名应在元代便已存在。
康永恒介绍,目前可以看到的资料中,最早出现“石井”这个名称,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创修的《获鹿县志·地理志》“乡社”中有“石井乡”之名。另在“地理志·古迹”中记有“石城双井”条:“一在村东,为古井。深约百十尺,遇夏雨则水溢而分流;一在村西,为涌泉,倾泻瀑注,清流可爱,汇为长流,灌溉左右园林云。”指明“石城双井”在石井村。这是最早记录石井村古井的官方文献。据此推测,“石井”一名为“石城双井”之简称。而 “石城双井”所指的就是石井村的大井和小井,“石井八景诗”就有“井分大小若珠倾”之语。
大井是石井村中井之最古老者,旧时井深21.7米,“遇夏雨则水溢而分流,遇旱年则十里八乡争来汲水”。64岁的牛国珍老人介绍,因此导致井口的石壁上因为水绳的经常摩擦出现了一道道沟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因为地震导致井底壁塌陷,曾重修大井。1954年,解放军某部在村东建营房,引此为营房用水。1956年,井壁全部坍毁后,经重修加固,井深达26米。
小井旧为涌泉之穴,水溢而分流。后“深挖为井,石砌井台”。牛国珍说,在他小的时候,井北有马王庙,并有明代重修碑;井东有数株古柳,井的南侧有龙口和两个石槽,“任水流出,洒为长流”,“阖村景致,此为第一”。1972年3月,因连年大旱,水位下降,将小井深挖13米,使之达到了28米,并用料石甃砌井券,还在井南建了一座小型水塔。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村中拓宽大街,井台和庙均被拆毁,井上覆以砖房,并安装抽水设备,全村自来水均由此井供应。但往日景致,已不可复见。
石井村是一个富水的村庄,村因水而得名,除了“石城双井”的大井、小井外,还有冒股泉、曹家井、阎家巷井等十多眼水井。甘冽的泉水滋润着石井村这块土地,也养育了一代代石井村民。
淳朴的民风民俗
泉水养活了一代代的石井村民,也滋养了村民“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包容、柔韧、谦逊的可贵品格。因此,石井村是一个具有包容之心的村庄。
在数百年的历史过程中,每遇大旱之年,十里八乡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石井村汲水,石井村民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建设水泥厂和部队驻防都需要从村里引水,村里主动将冒股泉和大井两眼最好的泉井让出来支持国家和军队建设。
而村中多达100多个姓氏,虽然大多是在不同时期从外地迁移或通婚、投亲而来此扎根,但全村人互帮互谅、和睦相处,形成了淳朴的乡风民俗和浓浓的土语乡音。
在抗日战争时期,石井村虽属敌占区,但和根据地张庄仅一山之隔。面对日军的侵略,石井人不甘被奴役,与敌人巧妙周旋,斗智斗勇,谱写了血与火的壮丽篇章。据记载,1941年,建屏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自11月18日开始至12月3日发动近4000人向根据地运粮,其中包括石井村村民15人,共运送小麦5000余斤、玉米近10万斤、小米1000余斤、豆子6000余斤,超额完成任务,粉碎了日军以经济封锁为主的“三次治安强化运动”。
1948年6月,华北新华书店总店印刷一厂迁驻石井村,村民将最好的房子腾出来支持革命事业,并在生产生活上给予有力支持。部分人员在付辰文家进行排版等工作,在阎家巷李家大院以及刘家大院、唐家台张文勤家印刷成书。该厂在村中印刷的报刊、书籍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为指导全国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石井村的张尚仁、张素温、张素娥、康彦秋等多名青年参与了印刷厂的工作,张素温、张素娥和康彦秋等几名女青年,1949年3月随印刷厂进京,一直工作在国家出版部门。(石家庄日报 记者 杨惠玲)(来源:石家庄文明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