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大创新 推进四大工程 建设五大功能区
可再生能源成张家口“绿色名片”
张家口坝上风光。记者 贾恒 摄
蓝天白云下,高大的风车昼夜不停地旋转,茫茫草滩上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记者从张家口市发改委获悉,截至目前,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千万千瓦大关,达到1117万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70%,位居全国前列,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张家口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
“一场白毛风,从春刮到冬。”张家口市是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域内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00万千瓦,丰富的资源条件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5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两年来,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张家口以“绿色发展、生态强市”的新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示范区“三大创新、四大工程、五大功能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着力推动三大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确定了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涵盖可再生能源技术、管理、政策等领域的19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建立了“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的可再生能源“四方机制”,着力破除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消纳的成本制约;加强与京津两地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共同搭建京津冀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平台。
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商业模式。将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与脱贫攻坚、生态建设、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四位一体”统筹推进。政府先行流转土地,为规模化开发搭建平台;政府性资金协同社会资本,按适当比例参股推进可再生能源电站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的效率。
创新可再生能源示范技术。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技术标准。新建光伏电站全部采用高架模式,新建示范项目均采用国际领先技术。加强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广泛合作,开展国际领先技术项目开发,提高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国际化水平。
全力推进四大工程——
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工程。截至目前,40万千瓦奥运迎宾光伏廊道项目已经建成,具备并网条件;全市已建成风电场98个,光伏电站电场42个,风电和光伏装机分别达到828万千瓦、285万千瓦,光热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5万千瓦、2.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总装机1117万千瓦(并网976万千瓦)。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发展规划,到2022年示范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总装机将达到2500万千瓦,保障“绿色办奥”的顺利实现。
加快推进智能化输电通道建设工程。目前张家口全市可再生能源并网容量已达976万千瓦,但现有三条电网外送通道最大输送容量约550万千瓦。针对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可再生能源电力外送困难的实际,张家口市积极谋划了多条输电外送通道。目前,±5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已报国家发改委核准,即将开工建设;张北-北京西-石家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正稳步推进;“张家口-雄安新区”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通道正做前期工作,届时张家口将成为雄安新区绿色电力供应基地。
建设可再生能源大容量储能工程,破解并网难度大、弃风量增加难题。与国家电网合作,积极推进大容量储能工程建设。同时,拟与中科院合作开发压缩空气储能、锂电池储能技术。目前,国家电网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光储试验中心和全国首个风电研究检测试验基地;尚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已被列为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重点开工项目,力争2018年核准并开工建设。
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电替煤”工作步伐,编制完成《张家口2017年度风电供暖实施方案》,200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工程已启动实施。风电制氢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年底前将投产运营;大数据项目建设稳步进行。张北阿里大数据中心首期项目已经完成,2016年已安装8万台服务器,年用电3.2亿度。启动怀来互联网大数据科学城项目,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就地消纳。绿色交通加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投入运营新能源公交车2852标台、充电站61个、充电桩2850个,年内新增充电桩1500个。力争到2020年,除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之外,城乡全部使用电供暖,全市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全部采用电力和氢燃料供能,50%以上的乘用车辆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重点建设五大功能区——
以可再生能源电力作为奥运场馆用电的主供电源,推行低碳市政、交通,打造崇礼低碳奥运专区;高标准建设可再生能源科技创业城,打造可再生能源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张家口高铁站附近建设集商务会展、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商务区,打造国际性可再生能源研讨平台;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聚集区,到2020年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占全市GDP比重15%以上;建设农业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示范区,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应用深度融入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空心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促进实现高标准脱贫攻坚目标。(记者 高振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