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赢得世界掌声

2017-12-19 14:44: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中国绿”赢得世界掌声

  ——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颁奖现场

  进入12月,同样是海拔约1500米的高原上,塞罕坝和内罗毕却大不相同:内罗毕花团锦簇、阳光明媚,被誉为“阳光下的绿城”。塞罕坝则风雪交加、气候严寒,被冰雪所覆盖。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1

  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5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右一)等联合国官员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颁奖。记者 庞超 摄

  然而,让两地相连的却是另一种力量——追求人类共同的生态文明。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5日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颁发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此时此刻,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5年三代人书写的绿色传奇,赢得了世界赞誉。此时此刻,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让世界得到更多启迪。

  塞罕坝建设者赢得世界喝彩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2

  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5日夜的“地球卫士奖”颁奖仪式结束后,获奖者拍摄“全家福”。记者 庞超 摄

  当地时间12月5日夜的“地球卫士奖”颁奖现场,记者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在全部获奖人员拍摄“全家福”的时候,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与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退休职工陈彦娴长久交谈,他深深弯着腰、久久地握着这位退休的中国林业女职工的手,是他与所有获奖者中交流互动时间最长的一位。

  这个举动,印证了索尔海姆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地球卫士奖”时的颁奖评价——深受激励、甚是感谢。

  12月5日,在内罗毕,在第三届世界环境大会上,默默无闻的塞罕坝,一夜之间变成最耀眼的“明星”。“世界对塞罕坝的关注,超出了我的想象。”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总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说,获得“地球卫士奖”的当晚,很多自己并不认识的外国人主动走到他身边祝贺,有的人还跟他探讨起在荒山沙地种树的方法。

  来自哥斯达黎加国际森林协会的工作人员佩雷拉·马凯斯说,在南美洲一些地方,有人为增加森林砍伐量,企图修改伐木法规,这种只求一时之利的短视想法,与今天听到的塞罕坝故事恰恰相反。“当有些人在拼命砍树的时候,塞罕坝人却用55年的坚守拼命种树、修复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这种做法令人敬佩,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那样的人,加入到保护森林的行列。”佩雷拉·马凯斯说。

  来自贝宁的何迪,是中国一家新能源企业晶科太阳能在非洲的市场负责人。曾经留学北京的他,主动找到讲中文的中国记者聊天。何迪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得知“家乡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地球卫士奖”,他特意让河北日报记者转达祝福。“塞罕坝林场三代人齐心努力,专心做好种树一件事,最终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他们简直太棒了!”何迪说。

  中国经验带给世界启迪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

  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领奖,陈彦娴代表林场建设者答谢。记者 庞超 摄

  在颁奖仪式上,陈彦娴代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致答谢辞时透露了一个心愿——希望用这个奖来激励塞罕坝人创造新的绿色奇迹,激励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争当地球卫士、环保英雄。

  在台下听完塞罕坝的故事,肯尼亚健康社区联盟负责人艾德姆·约翰华表示,他正在思考塞罕坝林场的经验,能为他的家乡带来什么?

  塞罕坝林场的造林实践,让他觉得有希望摆脱荒漠化的困扰。他说,肯尼亚有很多干旱地区,如果中国造林经验得以实施,就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粮食和水,再考虑发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产业,当地的贫困状况也会更快得到改善。“我正在让女儿学中文,希望她不久后能到中国留学,把塞罕坝的好经验带回来,在非洲做成实实在在的项目。”艾德姆·约翰华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句话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刘海莹认为,塞罕坝实践就是证明了这句话、印证了这个道理。他想把这种绿色发展理念告诉更多的人,减少对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努力转向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协调统一。

  尼日利亚民间环保组织——“气候星期三”负责人伊多乌说,塞罕坝经验,可以唤醒环保意识,传达绿色理念。尼日利亚在北部区域有大面积沙漠,多年来,当地人只知道土地沙化不宜种植农作物后,就举家搬迁到更远的地方,越搬越穷,很少有人想过该如何改变,未来种树能让环境变得更美、让生活变得更好。正如索尔海姆接受采访时的评价: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证明退化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而修复生态是项有意义的投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科学家刘健认为,塞罕坝林场创造的生态文明建设奇迹,为人类治理荒漠化、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北日报特派全媒体记者庞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