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邢台市桥西区行政审批局服务大厅内,市民林现民(左一)拿到了刚刚办好的营业执照。邢台市桥西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将企业营业执照办理时间由5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记者 陈建宇 赵杰 通讯员 黄涛 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就选择了“改革开放高地”的深圳,发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号召。
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五年来,我省坚定“改革开放再攻坚”的决心,出重拳、优环境,各项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开放合作,拓展空间,以更大力度培育区域发展新高地。
这是一个直面“痛点”的河北——累计查摆营商环境问题3183个,目前已整改和解决近90%。
这是一个锐意改革的河北——全省实现市县设立行政审批局全覆盖。
这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河北——2013年至2016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92.0亿美元,年均增长7.8%。2017年1至11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83.6亿美元,同比增长13.5%。
直面“痛点”,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营商环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省优化营商环境又有新气象。《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这部创制性法规从立项到出台历时近一年。条例聚焦当下河北营商环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企业发展保障机制、规范行政执法等多个方面对我省营商环境进行规范,为我省打造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
“河北抓营商环境的力度越来越大,河北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对这一变化,河北中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克华深有体会。
1995年,沈克华在石家庄市创办公司,2007年将企业迁往外省,如今他在公司电梯维保业务回归石家庄后,还准备新投资建设5条PCB板组装生产线,正在石家庄市区周边寻找合适的新厂址。
从外迁到回归,从不愿来到不想走,企业没有变,变的是环境。
营商环境不优曾是河北发展的一大“痛点”。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视察工作时强调,河北要优化营商环境,要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营商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王东峰强调,要切实增强改革开放的观念,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切实增强市场意识的观念,打造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
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指出,如果“放管服”不到位、营商环境不好,企业就不愿意来,有钱也不愿意投,河北在转型升级上就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
一场营商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战在全省打响。
发展之路,究竟有哪些“绊脚石”?我省委托第三方调查评估机构,对全省营商环境开展了独立调查评估。调查4000个样本企业,搜索分析几十万条网络舆情,累计查摆问题3183个,形成了全省总体调查报告。
“对查摆出的问题,我们用化解信访积案的方法,全部建档立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一项一项整治、一件一件销号、一个一个突破。”省营商环境整治组负责人说,目前,全省已整改和解决近90%的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对企业而言,评价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好坏,往往就是一项审批跑的趟数多不多,一个证照办的速度快不快。行政审批局的设立,让企业有了更大获得感。
“这里的效率是我走过的地方中最高的,如果资料齐全,当场就能把证拿走。”2017年12月9日,在全国首家县级行政审批局——威县行政审批局服务大厅,正在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北京嘉寓集团的贺国平如此评价。
2017年年底,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迎来新的里程碑:全省11个设区市、168个县(市、区)和符合条件的60个重点开发区全部设立了行政审批局并挂牌运行,全省实现市县设立行政审批局全覆盖。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府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来激发市场“乘法”。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70.04万户,同比增长15.83%,继2015、2016年连续两年以全国第一的增速高速增长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场主体总量在全国排位由第10位上升至第7位。
用硬作风,啃硬骨头,我省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当前,河北正处于爬坡过坎、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稳增长、调结构离不开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1月11日,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4次会议。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抓好三件大事、打好六场硬仗、实施八项战略”来谋划和部署改革,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放管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教育文化体育体制改革、“三医联动”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10项重点任务。坚持改革责任到位,每项改革都要有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坚定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合力,河北全面深化改革再攻坚。
以硬作风,啃硬骨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势推进,一些直接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头炮”,河北去产能交上一份提气的成绩单——
2017年10月份,“6643”工程圆满收官。2013年至2017年9月,全省累计压减炼钢产能6993万吨、炼铁产能6442万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削减4169万吨。2013年至2017年10月,全省累计压减水泥产能6718.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406万重量箱。
过剩产能加速退出,无效供给逐年减少。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调出加快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系列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加速实施——
2017年12月25日起,我省实行“三十八证合一”,以“信息共享”代替“企业跑腿”,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成本。事实上,在2017年一年时间内,我省在“六证合一”基础上,还曾先后实施“八证合一”“十二证合一”“十五证合一”“二十三证合一”,改革快马加鞭、“减证”脚步不停。
围绕简政放权这个改革的重点,我省动真格、出实招。五年来,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012年的1495项精简至434项。
一系列补齐发展短板的改革加快推进——
精准发力做“乘法”,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战略平台纳入国家总体布局。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以质量提升和标准引领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六大专项行动。
近日,我省发布《关于河北省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河北省禁止投资的产业目录》《河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之外的项目,在雄安新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定州经济开发区、威县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
一系列触及深层次矛盾的改革持续开展——
借鉴中央环保督察模式,河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内环保督察,以加强责任落实和追究。加快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
深化省市县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016年,省级机关共精简人员编制938名,精简比例10.12%;精简内设机构170个,精简比例17.88%,核减处级领导职数138个。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改革举措一经推出,犹如阵阵新风吹拂燕赵大地,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亿元以上在建项目7169个,同比增加1491个,增长26.3%;完成投资16745.6亿元,增长15.1%。
以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培育区域发展新高地,推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级迈进
前不久,河钢集团在北京宣布启动丝路能源钢铁公司项目,打造利益共享的全球化贸易平台。
实施“走出去”,河钢一直是先行一步:并购全球最大钢铁贸易与综合服务商——德高公司,收购塞尔维亚钢厂。
作为传统产业大省,我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饱受产能过剩困扰。然而,“走出去”之后,则是一片“海阔天空”。
除了钢企,晶龙进军马来西亚,在东南亚布局光伏基地;冀东水泥远赴南非,在“彩虹之国”投资建厂;长城汽车“落子”俄罗斯,全球化版图加速扩张……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河北企业竞相出海、扬帆远航。
以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培育区域发展新高地,推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级迈进。今天的河北,正以宽广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共赢的理念,拥抱世界。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北京携手张家口筹办冬奥会等重大机遇,我省创设世界级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14年至2017年10月份,我省累计引进京津项目15560个,引进资金达13901.17亿元……我省的协同发展牌越打越好。
唐山世园会、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大规模、高规格国际性会议接连在河北举办,成功举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河北之夜”主题活动,河北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建立开放型经济,关键在内外联动,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开放的河北,不断吸引外资企业抢滩登陆。沃尔玛、可口可乐等多家境外世界500强来冀投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省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求,用更大力度推进改革落实,坚持目标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层层明确责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记者 刘清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