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社火沐春风
——解开井陉年俗文化传承千年的秘诀
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人说年味淡了,曾经钟爱的年俗和庙会,渐行渐远甚至是踪迹难觅了。而事实上,近年来,众多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兴盛于乡村的传统庙会和民俗活动,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开始渐渐复兴。今年春节,从塞北蔚县打树花,到冀南武安傩戏,从太行山下井陉节日社火,到华北平原任丘大鼓花会艺术节,再到渤海之滨北戴河春节灯会,燕赵大地上到处是红灯高挂、鼓乐喧天,老百姓载歌载舞欢庆盛世。作为民间文化荟萃展示的大舞台——春节,及由其所产生的庙会文化和年俗文化,越来越受人们重视,这些传统文化如何随时代变迁,在传承中不断注入新的时尚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下人们亟待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3月2日至5日,农历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八,由中国民协、河北省文联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18中国井陉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在当代价值研讨会”在井陉举行。来自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温州大学、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民协、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现场观摩井陉春节民俗展演,就井陉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在当代价值等话题进行研讨,对如何整合井陉丰厚的民俗文化、传统村落、庙会文化等资源,将其打造成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等问题,建言献策。
农历正月十五前后的井陉热闹非凡,从庄旺村到南康庄,从大梁江到核桃园,放河灯、跑灯、撵虚耗、开锁儿、民间花会表演……每一个村子都在用热闹喜庆和庄严仪式呈现着井陉传承千年的民俗风情。被民间花会裹挟的井陉不再只是井陉人的井陉,也变成了全省、全国甚至海内外游客的井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欢聚一堂,用独特的方式体验着中国春节那些最古老、最具烟火味的民俗文化。
绵河岸边、庙会广场、井陉县城……处处是歌舞欢庆的人群,一时难以分辨故乡人还是异乡客。元宵节当天庄旺村的“放河灯”尤其让人难忘,绵河边上隆重的祭河神仪式过后,村民们手捧精心制作的河灯来到河边,鸣炮点火,一盏盏风格各异的河灯被放入绵河之中,很快连成排、串成线,在水波中缓缓远去。水中灯,天上星,与空中绽放的烟花、岸边欢声笑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和谐欢快的民俗画卷。
仪式化年俗,传承千年的强大惯性
北关火流星
“为何在井陉,历经上千年的民俗文化能够流传至今,且呈现出越来越热闹之势”成为专家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年味浓不浓,井陉年俗似火红。”中国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副研究员邹明华女士激动地说,在井陉观看到民间年俗的火热场面,让她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找到了久违的乡愁和精神家园。
不得不说,地理位置是井陉民俗传承不断的先天因素。此外,拥有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31个中国传统村落,也为井陉民俗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井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石家庄市西南部,距省会石家庄20公里,古称晋冀通衢,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元和郡县志》载:“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井陉自秦代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伴随其悠久历史,自然便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天长宋古城、秦皇古驿道为代表的千年古县文化;以井陉拉花、渔家乐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众多节日社火、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于家村、大梁江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文化等,其中又以传统节日文化、庙会文化最为丰富,且保存完好。井陉县318个村落,400多个庙会,列入国家和省级、市级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多达73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近百项,尤以春节民俗活动最活跃最具特色。
井陉自古就有“过十五、闹十六”的习俗,每逢春节,群众性声势浩大、种类繁多的文化活动便进入了高潮。每到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演出队伍轮流到各地进行踩街演出,以此振奋精神,弘扬美德,表达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庆贺和祈盼,俗称“过会”。春节期间,井陉拉花、竹马、跑龙灯、抬皇纲、搧佞官、龟驮碑、老娘送闺女、白脸社火、红脸社火、撵虚耗、斗火龙、牛虎斗、打树花、火流星等轮番上演,热闹非凡,有专家将井陉誉为“中国春节和庙会文化的大观园”。
此外,当地群众极高的参与热情也是井陉庙会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因素。“在我看来,河北井陉的年俗活动,民众的参与度都很高。以拉花为例,各个层次参与的群体都有,不像有的地方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可能只有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传承。而在井陉则是整体参与性高,全面铺开的,全县有众多大大小小的拉花队伍,各村都有自己的拉花流派。此外,从年龄层次上看,参与梯队合理,有老年队、青年队、少儿队,甚至幼儿园队。这能够保证传承的可持续性。”《民间文化论坛》副主编冯莉认为,除了民众的参与度,各级政府部门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也是保证民俗传承的另一重要因素。
春节期间,井陉多种多样的庙会活动,看似分散、凌乱,但却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仪式和章法,是个有开始、有过程、有结尾的整体。“撵虚耗、跑阵表演、非遗展演等这些都有严格的规范性步骤,包括巡游路线也都是固定的。”经过对井陉民俗文化展演几天的考察,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对井陉年俗表现出无法掩饰的喜爱之情,“各种仪式活动都有其鲜明、具体的主题,比如拉花,各流派的风格、跳法不一样,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使其呈现出民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仪式化的东西是最具有传承力的,它的传承惯性是非常强大的,年俗一旦形成仪式化,就说明它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井陉的庙会文化能够完整地延续下来,跟其仪式化紧密相关”。
生活化民俗,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大梁江的开锁儿仪式,是一种民间“成年礼”。
民俗文化重在“俗”,约定俗成,反复出现,又被老百姓广泛接受、自发遵循。它既包罗万象,又不断融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因而,它还是一种使万物凝聚,使人们亲和的文化形式。
以井陉南康庄村的“撵虚耗”为例。虚耗,旧指正赋税外之附加税,产生于五代时期,是一种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正月十六晚上,撵虚耗活动由四五人组成,前面是虚耗虫,后面是关公、周仓、关平举着大刀兵器,挨家挨户跑,出门后点燃甘草,大火熊熊,说明把虚耗赶走了,来年全家平安。
“井陉当地民风淳朴、崇德重义,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撵虚耗习俗的塑造,因为这种习俗形式让人有敬畏心。”中国民协顾问、省民协主席郑一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无形中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意义,这也是它们得以流传千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其实是弘扬正能量的,好的民俗民风可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让其在当代发挥积极作用,是举办此次活动的意义所在。“井陉很多古老习俗在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约束其道德规范上,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教化作用。”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勇如是说。
古老民俗,还在于突出主体参与者“民”。辟土植谷,弄土成器,是其生存手段;乡野、村镇、市井是其生存环境,红白喜事、相贺相吊,是其交际形式。种种世态人情,道德规范,无不真切地袒露于民俗文化之中。
体验井陉民俗文化活动,让万建中感受最深的,便是流传了上千年的民俗的魅力。“在大梁江举行的‘开锁儿’仪式,是井陉地区保留较为完整的成年礼。我去的那户人家12岁的小女孩参加了仪式。我问她对这仪式有什么感受时,她很自豪地表示,自己以后要做个懂事的大孩子。该仪式对孩子的成长、教化意义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让孩子们保有一种深刻的记忆,神圣的仪式感,对参加过的人的成长影响非常重要。”
正月十六,记者在南康庄的跑灯表演中,又看到了另一种场景。“跑灯”的民俗,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在井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跑灯时,由最年长的传承人举旗灯,率领青壮年高举各种各样的灯具,按阵法奔跑,十分壮观。跑灯表演时,围观游客已经不满足于只观看,人们纷纷摩拳擦掌,举着旗灯、宫灯、坛灯等各种造型的灯,跟随领头人一起奔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参加完这项活动后说:“过去我们做民俗考察,只是观摩,而这次则是参与进去,与村民一起置身其中,体验到了当地人情感的真实滋味,感悟到他们的感悟。真正的民俗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要想真正认知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体察和理解其民俗是最直接的渠道。”南康庄跑灯的村民们不仅在自己村里跑,而且还要到邻村跑一跑,让村与村之间增进友谊、联络感情。村民手中的“跑灯”也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一盏盏精致的灯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地方的庙会文化和习俗,便是当地人的生活。“作为一方民俗诞生和演习地的庙会,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生活现象,还形成了一个地方居民特有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传统。在贯穿过去和今天,以及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庙会文化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认为,井陉的庙会文化起源于生活,也在表现着世世代代井陉人的生活,记录着时代风云,这是它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品牌化瑰宝,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图片由通讯员 邓锦玺 郭海博 记者 田明 摄)
井陉县天长镇宋古城南门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舞龙舞狮,庆祝元宵佳节。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化,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充分反映了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并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
井陉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近百项非遗,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大梁江、核桃园、于家村、天长宋古城等传统村落无疑就是这些文化宝藏的仓储地,它们也是古老民俗传承的载体和诞生地,更是400多个庙会的依托之所。在一定意义上,民俗与传统村落、庙会文化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比如,庄旺祭河神、大梁江开锁儿、南康庄邢氏祠堂正月十六“告祭”等仪式;庄旺拉花、东关渔家乐、梁家鹦垴拳、北关火流星、核桃园搧佞官等民俗表演……都是依托传统村落形成的民俗和花会,如何保护传承,如何挖掘文化宝藏,如何打造文化品牌,成为井陉亟待思考的问题。
“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对传统的节日文化、庙会文化和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进行扬弃继承,力求传播其中蕴含的正确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建伟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将力求把精选出的优秀民俗文化打造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品牌,从而让民俗文化真正回归到人民生活之中。
“把优秀的传统庙会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起来,合理配置旅游产业资源,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让优秀的传统民俗发挥更好的作用,成为更靓丽的旅游产业要素,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让民俗更好地传承。”梁勇认为,近些年,井陉通过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村庄的环境干净了,村容村貌更美了。但是与发展全域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扶贫、文化致富还有一定距离,应“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厕所革命,优化民宿环境,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到井陉过年、过节,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品牌,通过旅游带动美丽乡村致富、发展、优化、繁荣”。
专家们纷纷表示,井陉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筛选特色精品,在推介优秀民俗文化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是越独特越好。“井陉如果开发旅游的话,深度游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冯莉认为,井陉民俗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作为依托,深度游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特色的东西才能够传下去,如果能够把井陉众多的民俗文化排排队,梳理出其中重要又极富特色的代表性民俗,重点打造,将会更具有吸引力。比如,跑灯、打树花、撵虚耗等有欣赏点的民俗展示,都是很有特色的,也很吸引人,将井陉春节年俗做成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国字号品牌,指日可待。”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说。
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万建中认为“井陉模式”很有借鉴意义。“在井陉,我觉得根本不用担心传统文化会消失、会被遗弃、会遭到破坏,因为这些习俗已经被仪式化了,它们的传承基础非常牢固,社会功能也非常齐全,不容易改变。我觉得怎么去挖掘利用井陉的传统文化资源,怎么样把这些表演形式转化为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旅游资本,是下一步的关键问题。”
“井陉民俗中有许多其他地方没有的、独特的东西,独有的才更具有价值,能吸引眼球,更容易打造成有魅力的文化品牌。”郑一民认为,要发掘中国五千年来创造传承的民间文化这一瑰宝,让节日文化、庙会文化和传统村落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整体保护利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把河北的文化资源打造成文化品牌,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此外,通过精彩的民间文艺形式,将革故鼎新、崇德向善等传统人文精神,凝聚提炼出来,丰富和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推向海内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春节、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庙会文化的独特魅力。(记者 田恬 韩莉 刘萍)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