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省科技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进行了解读。《计划》提出,将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将超1.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
从整体结构上,《计划》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着力推动区域创新、强化创新人才支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5项具体任务和措施。
到2020年重点支持打造
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力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增长到1900家。加强资源聚集和先期培育,争取国家实验室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河北、布局雄安新区,积极创建1至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到2020年,省级重点支持打造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深化科技精准扶贫,支持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脱贫。
聚焦大数据与物联网等
10个重点领域
《计划》提出,将前瞻布局先导性产业,着力培育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前沿材料、生命健康等先导性产业,每年谋划实施50项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聚焦大数据与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等10个重点领域,加快建设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十大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7万亿元,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
推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每年新增
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入库后备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
培育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2020年,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超过70个。
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等
布局雄安新区
《计划》指出,推动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建设,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布局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雄安中心和大数据创新试验区。
打造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5市指导各分园区制定落实工作方案和专项支持政策。到2020年,示范区吸纳京津技术合同交易额力争占到全省的1/3以上。
推动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完善科技部与京冀两地“1+2”协同共建机制,实施示范带“1516”建设专项,打造1个农业创新高地,建设50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6个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
解决县域创新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根据《计划》要求,未来三年,我省将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聚焦解决县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带动作用,争取更多的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实施高新区提档升级工程,推动石家庄、保定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高新区,支持沧州、衡水等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
推进“巨人计划”“名校英才
入冀计划”“外专百人计划”
每年实施重点人才计划项目50项以上。深入推进“巨人计划”“名校英才入冀计划”“外专百人计划”,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知名高校毕业生来冀创新创业。持续推进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每年重点支持引进25个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和200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新建30家院士工作站。
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
试验及科研领域“放管服”
未来三年,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确保试验区改革任务按时全部完成。
推动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引进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开展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或年薪制试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星创天地)倍增计划
大力开展“双创双服”活动,实施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倍增计划,制定专项方案,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县建设2家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所高等学校建设1家以上众创空间。到2020年,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分别达到170家、240家、400家,培养引进创新团队和小微企业10000个。
力争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省授权发明专利超过7000件。
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记者 呼延世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