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2018-05-09 15:38: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如何,不仅关乎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需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要丰富大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经常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文化古迹学习参观,进一步坚定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信念,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以更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既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创造条件,也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去学习,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发自内心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深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应鼓励大学生参加书法、诗词诵读等比赛活动,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自编自导制作短视频、搭建传统文化网络社区等,分享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切实发挥大学教师的示范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应支持和鼓励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广播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这样既向社会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大学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就要求高校严格把好教师聘用关,引进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对现有教师加强培训,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考察和交流项目。除任课教师外,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要特别注重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传统文化素养,在高校辅导员培训、考核中提高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水平。

  加强高校传统文化专业建设

  知识积累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基础,高校要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大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科目。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规定学分的同时也能够更多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目前,我国高校当中文理分科明显,学生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教育参差不齐。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效率。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传统文化专业建设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课程改革,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要注重利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学研究专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信息”,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途径。如今,无论是网络文学、电视剧,还是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中都能看到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都能很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文化传播载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

  营造大学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必须在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校史馆、图书馆、公告栏等基础设施的功能,鼓励大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社团和比赛活动。在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文化纪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营造大学校园良好文化氛围要结合大学生的活动方式和兴趣特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等构建网络化教育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再比如,把VR技术运用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中,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和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李亚宏 牛文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