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科技引领产业体系,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加强科技在农业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中的作用。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支持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与加工装备研制。针对多样化需求,加强功能食品开发专门技术、食品加工和运输专用技术等研发应用。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后减损增值、精深加工提质增效、副产物梯次利用增值增绿、绿色低碳加工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二是加强适宜产业化需求的技术创新转化。要推进整地、育种、育苗、栽培、加工、包装、物流、保鲜等全产业链集成技术的研发,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及示范推广新技术,重点推进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质量安全化、设备自动化、作业机械化等工作。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融合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挖掘品牌农产品市场价值,促进饮食文化、产业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多业态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科技资源向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四是完善科技与产业融合机制。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优化调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解决行业、产业和区域性重大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科技护航生产体系,支撑农业绿色化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优化供应链、保障生态链,促进农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以科技护航生产体系,就是要强化科技在先进生产手段和先进设施装备有机结合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优质品种选育,促进品种研发由提高产量为主向改善品质、提高质量方面转变,不断推进科技、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多抗广适的新品种。
二是集成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更加注重低碳环保、节本增效。优化综合立体化种养技术,研究集成有机肥与肥料减量施用配套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省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安全高效施肥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打造废弃物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缺水及生态脆弱地区大力推广节水等现代农业技术,破除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完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推广适用于农业营销和农产品配送的信息技术。构建农业大数据服务新业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
以科技提升经营体系,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完善利益链、提升创新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科技提升经营体系,就是要加强科技在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多层次社会服务组织培育中的支撑作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一是要发展农业企业,培育多元化创新经营主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农业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扎实做好我省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充分利用“星创天地”这个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
二是要发展服务公司,培育多元化创新服务主体。围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整合服务资源,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行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服务公司,开展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多种模式的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为新型职业农民“增智”。依靠各种信息化手段和各地农业科教系统、科协系统等,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是要打造专家团队,发挥科技人才的力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高端技术服务平台,为农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提供全程、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快成果转化落地,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申书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