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施策 精准帮扶
新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制图/王戬芬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把解决新区群众就业创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就业局势保持了总体稳定。截至6月30日,雄安新区共有劳动力60.45万人,实现就业57.09万人。
数据显示,新区管控以来,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赋闲人员共计9.50万人,通过企业吸纳、公益岗位吸纳、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就业等多渠道,实现就业7.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29万人,农村选择性动态赋闲人员1.36万人。
雄安新区管委会城乡统筹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新区百姓就业,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全面梳理、认真解决新区群众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困难问题,让新区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强基础,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新区设立后,由于关停“散乱污”企业等原因,部分群众暂时性失业或选择性待业。为切实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愿望清、择业意向清、技能状况清、家庭情况清”,新区在三县选取不同年龄、不同工种、不同特点的典型人群,先后发放调查表50余万份,采取实名制方式,将21万余条有效信息录入系统,摸准了适龄劳动年龄群体相关信息,为后期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安置就业、鼓励创业打好了基础。三县通过专项调查研究、发放各类调查表、开发农村劳动力智慧管理数字平台等措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就业状态、培训需求、就业创业意愿及参加社会保险等信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
——抓服务,主动上门做到“服务到家”。
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对农民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有部分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的分类施策,实施一对一帮扶,优先安排每年不少于一次免费就业培训。对通过市场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实现精准对接,容城县本级成立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乡一级成立就业服务指导所,村一级设立就业服务指导站,形成覆盖全县、上下协调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了劳动力和岗位的精准对接。
开展创业孵化,建设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实施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劳动者创业成功率。安新县引进省内知名孵化基地资源,打造白洋淀创业广场,和百度合作建设以大数据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孵化基地,为具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具有创业条件的新区群众,开展创业帮扶和指导工作。
举办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实施“百名优秀创业新星”培养帮扶计划,新区每县每年培养帮扶至少100名创业意愿强、创业项目优、发展前景广、带动就业多的优秀创业新星,为新区创业就业树立典型,当好示范。组织实施雄安新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等“五链”深度融合。
——抓培训,多措并举做到“储备技能”。
实施被征地农民专项职业培训计划,制定《雄安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实施方案》,实施公共服务、家政服务、新业态、家庭手工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自主创业等7类专项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职业转换能力。
开展“聚力雄安送培训”系列活动。梳理出易掌握、好就业、能创业的电商、家政、建筑等12个培训专业,确定培训机构30家,开展各类培训200余期,培训2.9万人,促进1.04万人实现就业。
针对新区未来建设的定位,与知名职业院校沟通对接,寻求特殊支持,帮助新区适龄青年就读。新区组织京津冀职业院校招生宣传活动,1200多名雄安青年走进职业院校大门。今年以来,鼓励新区适龄青年就读有品质职业院校,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宣传,已有2000余人初步达成求学意向。
——促就业,内联外引做到“就业有门”。
劳务对接促进就业。与部分企业以就业联盟的方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新区10万亩苗景兼用林项目,解决了7093名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截洪渠工程、“千年秀林”工程为就业承载项目,促进2202名技术工人实现就业。
举办招聘活动促进就业。举办了新区籍大学毕业生与部分知名企业就业对接招聘活动,5家企业共提供了950个招聘岗位,1200余名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场与企业充分交流,4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128名大学生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
开发岗位促进就业。围绕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开发就业岗位,增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主动加强与央企、省属及各类企业的精准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机制,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通过政府及用人单位开发管理、服务、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最大限度地吸纳困难群体就业。
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一方面动员鼓励新区企业家外出创业,从而实现有组织地带动劳动力外出就业。另一方面,鼓励新区群众结合雄安新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自主创业,激励中小微企业经营者实现“二次创业”,进一步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记者 张伟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