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筑路记 ——看一个山区县如何建设“四好农村路”

2018-08-06 15:22:02  来源:河北日报  责编:董健雄

  阅读提示

  地处南太行深处的涉县,近来吸引了很多关注。

  河北一大批县(市、区)先后前往涉县考察学习,河南、山西也分别有几十个县加入这一队伍,最远的考察者来自黑龙江。

  相邻的山西省黎城县,一度每天派出2名县领导带队,安排56名科级干部在这里挂职学习了一个多月。

  他们来到大山深处的涉县,是来看“路”的。

  1

  千里旅游通道连通158个村

  7月5日至6日,交通运输部派出的一个考评组在涉县就“四好农村路”建设进行实地复核。考评组认为,涉县农村公路建设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交通支撑,成为“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的典范。

  2018年年初,交通运输部有关同志在涉县调研后曾评价,涉县3个多月建成正常施工需要三年以上才能完工的“天路”,开创筑路史上的新纪录。

  “涉县过去修路,每年只能修100多公里,而2017年以来,全县已经修了七八百公里!”涉县交通局副局长杨宏伟说。

  其中,最令杨宏伟自豪的,还是2017年修建的一条条平均宽9米、总长660多公里的七彩千里乡村旅游通道。

  在南太行的崇山峻岭间,该通道不仅连通了10个乡镇的158个村庄,还串联起了40多个旅游景点。沿线十多万群众的出行更加顺畅,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也更加便利。

  “路,对于涉县这样一个深山区县来讲,不仅用来通行,更是生路、是出路,影响之深、意义之大、群众期盼之切不是其他地方能想象到的。”涉县县委书记汪涛说。

  涉县在2002年就完成了“村村通”任务,十几年后很多路段都需要重建。2016年7月那场大水,更是把很多路冲回了原始状态。

  而涉县仍有58个贫困村、8800多名贫困人口。这些村都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解决道路制约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

  为此,涉县开启了以修建千里旅游通道为代表的“三个一百天”行动,先后用3个100天时间,承办了省内首个市级旅发大会,修建了660多公里旅游通道,引进了投资超300亿元的60个项目。

  修路之初,曾有人发出质疑:“要资金没资金、要设备没设备、要技术没技术,还要修几百公里的道路,能行吗?”

  “越是条件艰苦,越要激发出干部队伍创业干事的激情;越是处于低谷,越要创造条件让全县干部群众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汪涛说。

  恰在此时,该县后池村几名老党员带头修路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关注。

  后池村坐落在一条山沟的尽头,全村2/3的土地是建在山上的梯田。上山的土路,雨水一淋,年年修,却年年坏。因为不能通车,肥料运不上去,收获的庄稼也要人扛驴驮才能下山,很多村民放弃了耕种。

  2015年12月,刘虎全等几名老党员开始上山修路,带动村民利用两个多月时间,以出义务工的形式修建了一条6米宽、4公里长的通山道路。这一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激励了很多人。

  受此启发,涉县县委开始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一起上工地。从与河南安阳交界的田家嘴,到与山西左权交界的旮旯铺,涉县最多时有1.6万名干部群众投入了道路建设之中。

  就这样,他们在南太行的高山之巅、深谷之中、悬崖之上,打造出了一条连接三省三县的千里乡村旅游通道。

  2

  群众把农村公路当成自己的路

  到涉县参观考察农村公路的人们,都会问一个现实问题,这么大的工程量,钱从哪里来?

  为解决这个难题,涉县采用了改革的办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道路建设的主体,要让群众真正把农村道路当成自己的路来修、来管。

  2018年3月5日,神雪线乡村公路改扩建工程动工了。负责这项工程的,不是交通部门,而是神头乡。其主要建设者,则是沿线村民。

  “多年来,能把这条仅有两三米宽的小路拓宽,是沿线村民的最大心愿。”线路终点、雪寺村党支部书记王天良介绍:“知道正月十八要开始修路,村民们主动把自家挡路的黑枣、花椒树移走,把柴草垛掀掉,腾出地来修路。”

  神头乡党委书记赵志刚是工程的具体主持者,第一次主持这么大的工程,对他来说也是一项考验:缺钱、缺料、缺机械设备……

  赵志刚筹到了20万元启动资金,还“化缘”到了建筑材料——沿线两家水泥厂,一家捐助了500吨水泥;另一家则表态“用多少石粉尽管拉”。

  赵志刚所面临的问题,涉县许多乡镇2017年同样经历过。

  按照该县的设计,农村道路建设要“以群众为骨干、村庄为主体、乡镇为主导”,而县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则变成了奖补激励。

  汪涛解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改变过去乡村公路建设等靠要、吃大锅饭的思想,形成“农村道路建设谁先干、谁干得好就重点支持谁”的氛围。

  事实上,针对资金难题,涉县已经多渠道进行了筹集:向上争取各级奖补资金,领导干部带头并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动员群众出资、出物、出劳参与……

  此外,当地还探索新办法,对道路两侧旅游服务区、服务驿站的经营权进行拍卖,把修路土石用于造地等,用来筹集资金。

  要解决的不仅是资金难题。神雪线在施工中发现,缺少会垒石堰的技工。

  “刚开始只有沿线四个村的村民参与施工,但垒石堰是个技术活儿,只有部分50岁以上的村民才会干,人少了进度慢!”开工十多天后,赵志刚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号召全乡11个村分别成立党员先锋队,帮助修路。

  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海军率先响应,带着20位村民,开着一辆铲车、两辆三轮车,进入施工现场。路基上,他们搬起石头,找面、对齐、放稳、抹灰……仅5天,他们就完成了乡里安排的长120米的路段建设任务。

  正是广大群众主动让地、让房,自觉投劳投工,才让涉县在农村道路建设上实现了花钱少、进度快、效果好的目标。

  据介绍,依靠各方积极参与,2017年,该县仅投入4亿多元,就完成了造价达30亿元的乡村道路建设。

  3

  吸引新游客480万人次

  截至目前,涉县全县农村公路已达1293.4公里。其中,铺设水泥、沥青硬化路面的占比超过了97%,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公路全覆盖。

  自建成千里旅游通道之后,来涉县参观学习者就没断过。实地体验之后,考察者表示,该县建设“四好农村路”的新探索让他们很受启发。

  笔者日前也踏上了其中一段——圣福天路:道路借用了原来符山铁矿的矿石路,并延展至更闭塞的圣寺驼村。

  驶入这条道路,汽车从山脚开始,左一个弯,右一个弯,不断向山顶攀缘。到了山顶,却发现,道路沿山脊而行,除了天空,已经没有更高的物体了。

  然而,这同时也是一条建设标准较高的道路,一路走来,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全,沿路还设计了许多景观小品。

  “我们的规划中,道路本身就要变成景观的一部分,也就是要变旅游公路为公路旅游。”涉县旅发委主任李奋君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涉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已经和旅游发展多规合一。

  这一思路,体现在建设中,被细化为七项原则:“宁可路绕十丈、绝不毁树一棵”“随坡就势、减少垫方”“宁可多垒堰,也要不劈山”“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个别路段曲径通幽”……

  当地认为,坚持修路与生态保护、地形地貌和沿线景点建设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造福沿线群众。

  这种结合,在涉县已经被扩展得更广。不是“为修路而修路”,而是要把修路与灾后重建、河道治理、荒山治理乃至全域旅游、精准脱贫、环境整治等相结合。

  在圣福天路,赶上了沿线绿化万亩大造林的收尾工程。

  山坡上,马学廷背着两棵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树苗正向上爬去。树苗根部,用塑料袋包着一大坨泥土。山坡陡峭,人站不稳,运苗车更开不上来,就停在几百米外,这几百米的距离就交给了马学廷,以及像他一样的沿线村村民。

  “我们要把涉县打造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涉县林业局副局长李和保说,千里旅游通道两侧的绿化,是像绣花一样来搞的,目前已栽植各类苗木300万株。如今,沿线的旱作梯田、冰葡萄种植、千亩荷塘,都成为了新景观。

  一路通,路路通。涉县旅游产业因此获得了大发展。该县统计,短短一年间,千里旅游通道沿线新增农家乐、民宿等300余家,从业人数5000余人,新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

  向着建成“四好农村路”的方向努力,涉县农村道路不仅要“建好”,还围绕如何“管好、护好、运营好”开始了新探索。

  涉县在全县推行了路长制,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分别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运营。

  同时,还改革养护体制,通过招标选择了两家养护公司,承担起了常态化、规范化的养护任务。

  记者手记

  群众为什么愿意干

  在涉县采访,记者一度产生很多疑问:村里要修路,村干部大喇叭里招呼出义务工,村民们为什么会二话不说,自带干粮就出现在施工现场?

  垒石堰的技术活,在大型工地上一天的收入能达到300元,而在涉县修路的现场,一天给80元,也有村民愿意干。

  还有,一位在矿上干重体力活的年轻人,放了三天假本想休息下,但回家后发现村里在修路,依然拎上工具,到工地去干了三天。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不生活在深山中,难以理解当地群众对路的那种深深渴望。

  在圣福天路,公路沿山脊延伸,记者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非要把路修到这么高的山顶?”正疑惑间,却发现,路旁的树丛掩映下,赫然出现了村庄。

  从山脚来到这个名叫老周背的村庄,海拔已经上升了800米。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过去运点东西出山,只能驴驮人扛,现在好了,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了!”

  把群众对路的渴望变成建设农村公路的实际行动,需要一把推力。涉县的做法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示范带动。

  很多群众反映,修路期间,他们身边的党员干部,天天工作在工地上,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群众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调动起来,即便做出牺牲他们也在所不惜。

  在后池村,村民刘虎全是最早提议修路的。采访中,听到老伴儿说修路的事儿,瘫痪在床近两年、话也说不成的他激动得大哭。

  通往山上梯田那条道路开工后一个月零三天的那个晚上,刘虎全因脑出血栽倒在与村干部商量租用铲车的路上。

  术后,需要老伴儿刘群弟给他喂饭喂水、擦屎擦尿,负责照顾他饮食起居。然而刘群弟却说:“要不是修路,肯定不会病这么严重,但俺不怨他。现在路修得这么好,造福了村里多少子孙后代啊!”

  路通了,最受益的还是沿线群众,这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他们的幸福所在。

  后池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往山上的路修通之后,那些曾经撂荒的梯田,重新种满了苹果、葡萄、芍药等作物;通往村外的路修好之后,吸引了众多游人,石头房子、石头院墙、石头堤坝,还有一道道石砌的梯田都成了景观。

  2018年春节、五一期间,这个山沟深处的石头村,竟然被外来游客的汽车堵得水泄不通。村支书刘留根对村子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现在村里开了5家农家乐,在外打工的700多人,也回来了200多;下一步,村里正在规划设计民宿、发展采摘旅游……”(记者 董立龙 乔宾娟 通讯员 冯晓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