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新动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沧州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到2020年,全市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技术交易总额达到34亿元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日前,沧州市印发出台《沧州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新动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沧州市提出,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实现科技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等8个方面的新突破。到2020年,全市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技术交易总额达到34亿元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夯实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实施技术创新平台提质增量计划,到2020年,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总数达到51家;新增院士工作站6家,总数达到25家;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总数达到7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家,总数达到6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总数达到15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以上,突破一批产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支撑,精准布局科技惠民项目和科技精准扶贫工作,每年选派70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脱贫。提升军民融合双向转化能力,共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加强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合作,到2020年,建设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个。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打造供给侧改革新动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河间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北航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推动沧州开发区和黄骅汽车产业园、华北(沧州)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向千亿级目标迈进;打造大型复合功能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加快5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与推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将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3%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工业设计、智慧物流等新业态。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入库后备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工程,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左右,加快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加速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载体,落实与天津滨海新区、东丽区、红桥区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沧州现代产业基地、渤海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三大对接平台;加强与雄安新区、京津院校、科研单位精准对接,实现“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推进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合同登记站服务能力,到2020年,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将达到10家,技术交易总额将达34亿元以上。
着力推动区域创新,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启动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跃升工程,到2020年,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将达到5个以上。支持沧州高新区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北航科技园、海归留创园建设,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支持中捷高新区通航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建设。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引进培养创新英才和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对带技术、带成果、带资金到沧州市进行创新创业的给予资助支持,建立高端人才智库,开展咨询论证、专题调研、规划指导等工作,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到2020年,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将分别达到16家、52家、32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提升全市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和质量,到2020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推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企业购买科技服务。倡导创新文化,组织高规格、高水平的“院士沧州行”系列活动、科技成果展、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周、专利周等活动。(记者 戴绍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