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587家“扶贫微工厂”助农增收

2018-09-10 11:13:1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董健雄

  政府出资 外部援建 村级所有 引企入驻

  邯郸587家“扶贫微工厂”助农增收

  吹膜、裁料、钉扣、检验……一件件款式新颖的雨衣,在工人们熟练操作下制成。9月4日,走进魏县大马村乡康南村“扶贫微工厂”,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每月工资2000多元,再不用为孩子的生活费发愁了。”贫困户栗秀芬说,在家门口就业,既有了稳定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人。如今,康南村已有200多位留守妇女成为“上班族”,其中贫困户105人。

  邯郸是农业大市,农村留守妇女等普遍缺乏稳定增收门路。近年来,该市利用农村闲置土地、闲散劳动力等资源建设村级“扶贫微工厂”,采取“政府出资、外部援建、村级所有、引企入驻、就业增收”方式,发展乡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走出一条群众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产业+就业”扶贫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扶贫微工厂”587家,带动就业2.6万人,其中贫困户1万多人。

  多举措助力“扶贫微工厂”落地

  “留守妇女想打工出不去,一些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增加导致‘用工荒’,在外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却找不到场地。”邯郸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办主任杨连海介绍,2017年6月该市在全国率先建设“扶贫微工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场地厂房、搞好服务保障,引导各类企业、返乡能人入驻生产,把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

  组织帮建。要求各县(市、区)加强统筹协调,简化审批程序,确保项目快审批、快开工、快建设。统筹使用财政扶贫资金、整合后的涉农资金和“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资金,支持“扶贫微工厂”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保障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生产提供便利。

  政策助建。鼓励“扶贫微工厂”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支持群众以到户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如果自带缝纫机等加工设备到厂打工,还可享受设备购买价最多100%的补贴。对入驻企业,用工原则上贫困群众不得少于10人,并占总用工人数30%以上,每吸纳一个贫困工人且连续用工1年以上,每年补贴500元,连补3年。对贫困村,由村集体创建“扶贫微工厂”的,实行全额补贴,所形成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可以对外租赁。

  规范统建。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实际建设“扶贫微工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验收、统一扶持,建筑面积一般不小于300平方米,且不得违法占地、不上污染项目。

  因村制宜灵活建设

  结合贫困村实际,邯郸市提出“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的建设原则,催生了3种建设模式。

  新建,先建后补。针对没有集体资产、无条件为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厂房的村,经村申报、乡审核、县审批同意后,可在村集体土地上新建“扶贫微工厂”,享受“先建后补”政策扶持。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利用村内废弃坑塘建成两座二层“扶贫微工厂”,总面积1600平方米,为4家服装加工企业解决了生产场地问题,吸纳就业160人,其中贫困群众50余人。

  改建,变废为宝。鼓励乡镇或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进行改(扩)建,享受“先改后补”政策扶持。大名县埝头乡东马陵村将废弃厂房改造成服装“扶贫微工厂”,面积达3000平方米,带动贫困户就业30余人。

  租用,挂牌转化。对租用民房或其他场地的加工点,凡是带动贫困家庭就业10人以上的,经验收达标后挂牌转化为“扶贫微工厂”。广平县金广源有限公司租用十里铺乡陈固村空闲宅基地建设箱包厂,占地1400平方米,带动就业41人,其中贫困人口16人,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互利共赢多主体受益

  邯郸市坚持市场导向,优化“扶贫微工厂”利益连接,实现了群众、企业、集体、产业互利共赢。

  贫困群众“零距离”就业。“扶贫微工厂”把加工车间“搬”到乡村,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贫困群众可借助扶贫资金、加工设备等入股,享受“股份合作”扶贫政策,每人每年可获得分红收益,通过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增收。

  入驻企业“零风险”经营。“扶贫微工厂”多为在外创业务工人员回村开办,以订单式生产为主,其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及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几乎全由提供来料的大企业承担,加上有一定的经营经验和用工购机补贴、农村用工成本较低,生产管理几乎是“零风险”。

  农村集体“零投资”发展。“扶贫微工厂”虽由村集体建设,但建成后由县扶贫资金全额补贴,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对外租赁可收取租金,按建设面积300平方米标准,一处“扶贫微工厂”租给加工企业,每年可获益万元以上。凡建设“扶贫微工厂”的贫困村,村集体基本每年有2万元以上租金收入。

  乡村经济“零基础”突破。“扶贫微工厂”推动建立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产业格局。魏县沙口集乡党员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引进加工项目31个,新改建“扶贫微工厂”4000余平方米,初步形成了服装、箱包、灯饰、毛绒玩具等特色加工产业,还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激活了乡村经济。(记者 刘剑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