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秦皇岛市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海水水质逐年向好。2017年春、夏、秋、冬季,秦皇岛市海水水质达到Ⅰ类和Ⅱ类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占全市海域面积的90.4%、96.2%、94.7%和98.8%。今年旅游旺季,北戴河重要海水浴场海水水质达Ⅰ类水质以上天数平均95%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作为海滨城市,秦皇岛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是秦皇岛的生命之根、血脉之源。该市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综合管理水平,使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创新体制机制,高效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秦皇岛市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头等大事来抓,坚持“法律先行、体制跟上、制度保障”原则,着力强领导、优机构、建制度,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高规格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领导机制,组建高效率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管理机构。秦皇岛市着力增强各级各部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市推行“河长制”“湾长制”,用脚步丈量河道,仅市级河长累计徒步踏察河道就达2000多公里。整合原有海洋、渔业、港航等业务部门职能,组建起市海洋和渔业局、市海洋和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理顺沿海县区海洋、渔业管理和执法体制,实现一个部门管海洋、一支队伍负责海上执法。
突出海洋环境执法监管,完善高质量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规范。持续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定期开展打击盗采海砂等海洋环境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海洋环境违法行为。仅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出海执法检查235航次,陆地巡查395车次,检查海洋工程建设项目236个次,检查重点排污口和入海河口96个次。在严格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完成本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配套制度,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精细化、规范化提供制度支撑。
加强海域环境监测预警,扎实做好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常规监测。每年采集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各类常规监测数据3万余组。积极推进在线监测和视频监视联网试点工作,集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完善应急监视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消除体系和专家会商机制,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实战水平。
●治理关口前移,有效防控陆源污染入海
海洋污染大多来自陆源污染。秦皇岛市坚持以陆治海方略,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把控,按照“靠前治理、提早防控、高标治污”的思路,实现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从海入河、从海登陆,切实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的效果和水平。
靠前治理,陆源污染大幅减少。秦皇岛市将全市所有河流及流域范围内的支流、水库、坑塘、沟渠和湿地,纳入河长制网格化管理。累计拆除临河违章建筑35.4万平方米,关停整改临河养殖场2317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3.73%,关停、整治涉水工业企业272家,封堵、整治各类入河排污口1764个。去年,秦皇岛市农药、化肥施用量比前年分别降低5.2%、3.9%。
提早防控,严格遵守生态红线。秦皇岛市推进海洋生态红线管控,确保生态功能区标准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目前,秦皇岛市已经停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已审批但未开工的项目正在依法重新进行评估和清理,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48.1%,生态红线区面积1148.87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达到63.6%。
高标治污,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秦皇岛市今年新建污水处理厂3家,完成4家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到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21家,污水日处理能力77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96%以上。
●突破关键环节,强力推动海洋环境提升
围绕控好污,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在秦皇岛港东港区建成垃圾接收转运站,并探索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新机制。同时,建立港口船舶废油、含油污水污染防治联合监管机制,对船舶废油和含油污水的收集、运输、处置实施全程无缝隙监管。
围绕治好滩,深入开展岸滩修复。实施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整治修复岸线总长23.4公里,新增沙滩面积72.6公顷,沙滩平均宽度恢复至30米。实施石河南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修复,退养还岛26.8公顷,修复岛体82.38公顷,岛体周边海域清淤103.8万立方米,清理泥沙全部回填岛体,构建植被0.6公顷。
围绕管好湾,全面提升海湾管理。将全市海岸沙滩划分为7个责任区和46个基层责任区,开展海岸沙滩踏查等重点任务攻坚行动,确保每米岸线、每块海域都有人管。全市沿海清理沙滩垃圾、海藻和废弃物近2万吨,拆除临建和违建近4万平方米,清理拆解涉渔船舶1400余艘。
围绕建好区,切实强化海洋保护。围绕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区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改造,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推动、营造全民爱海、护海的良好氛围。实施河长制以来,秦皇岛市依法处理危害河海环境人员122人,问责治污不力干部42名。积极开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大型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加强全民海洋保护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珍爱金沙共护碧海”海洋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不断强化全民爱海护海的意识和氛围。(记者 孙也达 宋柏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