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安新县白洋淀一角。(资料图) 记者 陈建宇 霍艳恩 摄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千年秀林”郁郁葱葱,一淀春水波光粼粼……春天的河北雄安新区一派生机盎然。
两年前的那个春天——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规划建设的历史大幕开启。重要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落在河北肩上;重大的历史机遇,千载难逢拥抱燕赵大地。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对雄安新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今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雄安新区视察指导工作,开启了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新征程。
如今,雄安新区迎来两周岁生日。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扎实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举全省之力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北落地落实;两年来,雄安新区完成了顶层设计规划,启动了一批基础性工程建设项目,对接了京津冀优质科教文卫资源……“未来之城”筑牢根基、稳扎稳打、拼搏奋进。
如今,从又一个春天出发,用奋斗绘好新时代“雄安画卷”,肩负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任的这方热土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雄安新区9号地块一区造林工程施工现场,园林工人正在植树。(资料片) 记者 田明 赵海江 摄
坚持生态优先——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3月28日,乍暖还寒,但雄县北沙乡东留官营村北却是一派火热的造林景象。这里是新区2019春季造林8标段地块造林现场,栽植好的笔直的法桐傲然挺立,生机盎然。
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笔。
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雄安新区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2017年11月,新区启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千年秀林”工程正式拉开大幕。截至2018年底,植树造林完成11万亩,全力建设天蓝、树绿、水清的美丽雄安。
“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支撑,开展植树造林影响深远、意义重大。”3月22日,在容城县贾光乡王家庄村植树造林现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挥锹培土,与大家一同植树。他要求抓住春季宝贵时机,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让雄安新区绿起来、美起来。
今年,雄安新区计划植树造林20万亩,分春、秋两季实施。春季率先启动功能相对明确且较为单一的战略预留地、环新区绿化带林地及京雄高铁沿线地块进行造林。
与传统的城市造林不同,新区的“千年秀林”以近自然林为主,也是“智慧”的森林,每棵树都有专属二维码。通过开发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APP和建设管理平台,对苗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打造数字森林。每棵树木都对应数字城市的变迁,将千万棵树木变成雄安千年记忆的开端。
雄安新区开好局、起好步,重要基础是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和强化环境治理。
春天来了,芦苇现出嫩黄。白洋淀从冬日的静谧中苏醒,再次迎来一年一度的候鸟迁徙期。3月22日,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白洋淀进行生态巡护过程中,观测和拍摄到13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琵鹭。这是近几年来观测和拍摄数量最多的一次。
牢记总书记重托,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大白洋淀流域治理。
新区设立后,在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606个有水纳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强化133家涉水企业监管,严格整改提高标准,不达标的全部停产整改。
去年5月,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这也是雄安新区水环境治理一号工程。如今,曾经的污水沟变成了一道美丽风景。
经过大力治理,去年底,白洋淀淀区(湖心区和南刘庄综合评价)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浓度同比大幅下降,水质改善卓然有效。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艰难繁复的任务。目前,2019年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6大类47个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到2020年,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涵养功能不断增强,水体水质明显改善。
坚持生态优先,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新区的每一寸土地。
近日,安新县聚新源张村制鞋下脚料贮存点,原来由制鞋下脚料堆积而成的“小山”不见了。负责管理贮存点的负责人指着一大片空地说:“以前令人头疼的制鞋下脚料,如今都有了好去处,要么外运进行资源化利用,要么就地转化成再生燃料,实现循环再利用。”
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积极探索适合新区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模式。为破解治理资金筹措、技术瓶颈等难题,新区设立100亿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专项基金,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企业干。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雄安新区正在加大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紧“千年秀林”的建设脚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构建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为雄安新区建设打好蓝绿交织底色,推动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创造“雄安质量”——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创造“雄安质量”,将贯穿新区规划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
3月30日,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站房建设工地塔吊耸立,几十台旋挖机正在进行旋挖作业。
雄安高铁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杨斌告诉记者,将当好“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争做雄安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建设的代表。雄安站作为雄安新区“高铁门户”,同时规划引入津保铁路、京雄石城际、京港台高铁、津忻雄高铁四条高铁、城际线路,将发挥雄安新区对全国的辐射作用。
2月23日上午,雄安新区2019年第一个新开工建设项目——雄安国际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开工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项目正式开工,是新区大规模建设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雄安国际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精心组织工程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加强工程项目统筹,努力将每一个项目都打造成为样板工程、示范工程、亮点工程,努力创造“雄安质量”。
“雄安质量”给雄安新区规划发展赋予了高度凝炼的定位。
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会议提出: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创造“雄安质量”,必须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建设,努力绘制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之作。
在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之前,除了基础性项目和保障运行的临时性建筑外,雄安新区几乎没有动工一砖一瓦。雄安新区,正是这两年里在纸上酝酿了影响未来的力量,一笔一画勾勒了千年大计的发展蓝图和“施工图”。
两年来,在中央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一方面坚持科学管控,不舍昼夜守护好“这张白纸”,一方面紧锣密鼓筹备新区规划建设,为这座未来之城夯实根基。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借鉴国际经验、汇聚全球智慧、精心组织规划编制过程的大量工作,累计安排1000多名国内外的专家、200多个国内外的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推动规划编制。
高水平推进规划设计。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指出,要搞好建筑类型、风格、造型、色彩等风貌研究,做好城市设计、街景设计、建筑设计,努力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
目前,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总体规划、起步区的控制性规划、启动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白洋淀生态治理与保护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与此同时,还编制了防洪、抗震、能源、综合交通以及生态保护等26个专项规划,形成了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1+4+26”高质量规划体系,“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科学管控,谋定后动,雄安新区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三项行动”,深入实施“三项工程”,坚定不移地科学实施分类管控和有效管理。目前新区637个村保持驻村全覆盖、管控全方位,驻村干部人数达到2300多名,实现了驻村管控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
“我们时刻绷紧创新这根弦,在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创造‘雄安质量’。”雄安新区规划研究中心规划组组长夏雨说。
大力实施征迁安置工程,为新区建设发展腾出空间;大力实施容东片区和高铁站片区建设工程,塑造新区品牌和形象……2019年,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十大工程将陆续开工,雄安站综合交通枢纽场站等骨干交通路网建设将有序展开,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奠定坚实基础。
在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右)正在为市民办理企业注册手续。(资料片) 记者 陈建宇 摄
激扬奋斗精神——努力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过去的两年,雄安争当“改革先锋”,一些改革举措在这里先行先试,努力在“深水区”中趟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
张亮,雄安新区规划研究中心景观组工作人员,他常常在北京、石家庄和雄安之间奔波。1月份,三地之间的火车票就有28张。
“雄安未来是如此美好,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张亮说,累并快乐着,很多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都需要景观的技术支撑,但随着新区规划越来越细致,新区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
这是一座幸福宜居的未来之城,致力于提供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
“全程帮办,服务贴心,没想到一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营业执照。”3月8日,国质(北京)建设工程检测鉴定中心工作人员翟志利,在新区政务中心帮办人员侯倩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工商注册登记。
新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一枚印章管到底”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不断优化审批流程,让群众企业“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目前,95%审批事项实现“雄安事、雄安办”。
新区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创新开展建设项目“一会三函”审批模式,将涉及建设项目投资审批的65个事项,集中到政务中心大厅现场审批,让建设项目以最高效率参与到新区建设中来。
“改革创新后政府投资审批类项目的审批办理时间,由原来196个工作日缩短至22个工作日,比全国同类事项的审批时间60天还要大大减少。”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一会”,即新区党工委会议或主任办公会议审议决策,改革发展局、规划建设局出具《前期工作函》《设计方案审查函》《施工登记函》“三函”后,项目即可开工建设。
这是一座开放包容的未来之城,致力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无改革创新,无雄安价值。新区坚持在改革创新中体现“雄安价值”,深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
3月6日,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揭牌。交易中心的设立是新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监管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
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 科学设置管理机构,除管理层外的其他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激发新区发展活力。
新区之新,要义是创新,关键在改革。自诞生那天起,新区就把创新写入了基因。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承担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开创城市发展崭新模式的历史使命,构建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协同、优化、高效的管理机构,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
创新驱动将是雄安新区发展基点。两年来,新区高标准构建新区政策体系,深化财政、金融、科技管理、“房地人”管理等体制改革,进行制度、科技、创业环境的改革创新,吸引高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
目前,驻京大型央企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光启、达实、华讯方舟等超过百家高端高新企业落户新区,有助于新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改革开放的高地。
高要求,新机制。体制机制改革将是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新区将探索创新、着眼长远,在土地、住房、吸引人才、科技创新、财税、投融资、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实施综合改革、集成创新,打造一座创新发展之城。
要创新,也要传承。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在大规模规划建设之前,雄安新区对历史文物、历史风貌、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启动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共登记确认不可移动乡愁遗存点2000余处,可移动遗存300多件(套),发现了一批老民居历史片区。在未来的建设中,将坚持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保持原址不动。
今年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落地实施的开局之年,雄安新区已由规划编制转入建设实施阶段。新区广大党员干部正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努力把蓝图转变成路线图、项目表和施工图,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踏着春的脚步,奋斗成就梦想。一座绿色、创新、智能之城正在燕赵大地崛起! (记者 郭东、原付川、张伟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