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做客河北文学馆读书荟。见习记者 卢旭东 摄
“我认为写作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与生命相关的学问。写作是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必定要研究生命的情状,探求生命的义理,留意生命展开的过程,对生命进行考据、实证、还原、追问。”4月27日上午,细雨绵绵,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谢有顺做客河北文学馆读书荟,与文学爱好者分享关于写作的“秘密”。
身为70后的谢有顺,早已著述等身。他先后出版了《小说中的心事》《文学及其所创造的》《成为小说家》等十几部作品,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学术论文300多篇,并获得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众多成果、荣誉的背后,是谢有顺对文学事业的坚守。多年来,他以批评家的立场和文学家的情怀,一遍遍重申对文学价值的信仰。作家贾平凹这样评价:“谢有顺对小说写作的理解,精细、详备、通透,我不止一次听作家们说,谢有顺是真正懂写作的甘苦和秘密的。”
“好的作家不仅要表现世界,还要创造世界。他们大都有一个自己的写作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可能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也可能是精神意义上的。”谢有顺认为,要想成为优秀作家,首先要建构自己的写作风格,找到写作的边界,退守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地方,慢慢经营、研究、深入,从小处挖掘出一个丰富的世界。他列举了沈从文的边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苏童的香椿树街等例子,以此告诉大家,扎根到最熟悉的地方,真正的写作才能开始,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在河北文学馆的讲座上,谢有顺借用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话强调语言对小说写作的重要性。他笑言:“不存在语言不好的好小说。”这个观点,他曾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他认为,小说语言有它自身的逻辑和内在情理,如果你不贴着语言写,写得过于浮、过于飘,你所要表达的那种感受就会落空。所以,语言所描述的事物是否符合情理,关乎一部小说的成败。
谢有顺坦言,他读小说既喜欢看那些对物质世界生机勃勃的描绘,也喜欢看在此背后的精神探索。当问及他对文学的评判标准时,他说:“好作品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平衡,既有对生活世界的细致描绘,也能够装下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思考、所盼望的。伟大的作家总是能够把他笔下的物质世界精神化,使作品成为心灵和精神的容器。”他把这个原则概括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见习记者 卢旭东 桑珊 记者 肖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