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仅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而且有利于吸引外资、提升我省美誉度和竞争力。对我省来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要围绕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品牌。
当前,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产业环境成为营商环境竞争的一个新焦点。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集中力量、聚焦重点产业,打造良好产业生态,进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对我省而言,围绕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在产业环境上形成比较优势,是赶超先进省份,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开展产业环境评估和对标活动,围绕重点产业打造营商环境
在明确产业方向的基础上建立产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省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各专项产业规划,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各市县和省级以上园区重点产业方向,进而围绕重点产业确定产业环境评价指标。对市县要考核重点产业的总量和增速,考核企业对产业环境的满意度;对园区要考核园区主导产业比重和园区内产业链关联度。通过考核评价,促进产业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
针对重点园区和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开展产业环境对标活动。每个重点园区和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要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在国内外选择标杆,从产业环境方面寻找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完善产业环境的角度开展赶超活动。
引进和培育平台型组织,嫁接高端要素,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都需要技术、人才等高端产业要素的供给。对河北来说,技术和人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面对这一现实,围绕重点打造的产业和产业链条,引进和培育一批平台型组织和平台型企业,以高端嫁接的方式尽快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有效途径。
以筹建中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组建服务于全省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型组织。一方面,这一综合性平台要从全省高度出发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一些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孵化培育创新企业,帮助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无缝对接,解决从政府扶持政策到企业、人才、科研机构“最后一公里”问题。
引进和培育专业型平台服务企业。此类企业一般提供单一领域的服务。例如,电商技术服务企业主要帮助企业设计和管理电商平台,外贸服务企业主要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出口等问题,行业智慧平台服务企业则帮助企业打造智慧生产和经营模式。当前,我省一些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如何与互联网、物联网结合,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困惑,对专业型平台服务企业有着迫切的需求。对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政策,培育壮大更多专业型平台服务企业,为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提升产业服务队伍能力素质,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产业服务队伍在为产业和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需要在提升产业服务队伍专业能力和素质上下功夫。
一是重点针对各市县主管经济的领导干部和省级以上园区管理人员特别是招商队伍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趋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的培育打造、未来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真正让这些干部和人员懂产业、懂趋势、懂创新。二是根据我省重点打造的产业和产业链,公开招聘和引进产业服务人才。这些人才可以面向行业协会或企业进行招聘,招聘的人才要能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行业内长期深耕,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较为广泛的人脉。可采取政府雇员等用人方式,将这些人才充实到产业技术研究院或者重点打造的园区,服务产业和企业发展。
提高政策前瞻性、创新市场监管,推动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
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和审慎包容的监管,对于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强大助推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以及专家学者的作用,围绕重点产业,结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产品的应用场景,开展政策供给前瞻性研究,形成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有益参考。例如,随着5G新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很快将进入实用阶段,京雄高速已经预留了智能网联汽车专用车道,这对交通规则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物联网即将广泛应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信息安全如何保障?对这些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提前挖掘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并出台更加科学有效的产业管理和支持政策。
加强对新兴产业和新商业模式的监管问题研究,做到审慎监管和适度宽松。监管机构对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应当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对新业态的出现,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禁了之,要鼓励创新,尽量秉持包容的态度。当然,对新事物要充分防范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推行负面清单制度,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等来防范风险。要强化和创新市场监管,加快构建市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企业自主决策、平等竞争,政府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管理新体制。 (张继文 朱立新 王晓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