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栾城区依托京津冀区位优势,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发展目标,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总要求,结合省、市乡村振兴政策,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石家庄乡村振兴示范区。
该区计划到2020年,建立与乡村振兴配套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等体系,农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风文明显著提升, 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加强。到2022年,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栾城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区。
依托区位优势 调优种植结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该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多种产业发展。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该区处于京津冀城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内,位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的南部功能拓展区。境内已形成以高速、国道等组成的完善的对外交通网络。京广铁路、107国道从区域西部穿过,京港澳高速、新元高速、青银高速和308国道贯穿南北,距正定国际机场40公里。规划建设的轻轨和高铁在区域东部交会,石雄城际铁路终点设在栾城,可半小时达雄安新区,一小时到达京津、太原、郑州、济南。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栾城区与美菜网河北纳维亚一号项目,亿康智能冷链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为实现该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栾城是农业传统大县,农业产业基础雄厚。2018年全区农业产值28.8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49.2万亩,是小麦生产高产区。同时,栾城也是省市级商品粮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县之一。全区耕地面积为22270公顷,林地面积达7533.3公顷,农村土地流转率达49.6%。
该区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基础雄厚优势,迅速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建成优质粮食示范区、绿色蔬菜示范区、特色种植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林果示范区、花卉生产示范区等六大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区,慧灯庄园、锦绣庄园、苏园等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万亩百果园、万亩核桃园、万亩樱桃园、万亩郊野森林、五千亩平原森林建设已初具规模。
该区坚持以绿增彩,以绿取胜,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7.6%,村庄绿化率30%以上。文化资源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使其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截至目前,该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达126个。
深挖文化资源 打好乡土旅游牌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重要促进要素。多年来,栾城深度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推广栾城文化,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栾城是一座千年古邑,已有2600年历史。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先祖——唐代文学家、宰相苏味道故里,被称为“三苏”祖籍。苏辙为苏轼所撰墓志铭中开篇即题:“苏自栾城,西宅于眉”,足见苏氏后裔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三苏”祖籍是栾城区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该区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带动乡村振兴发展,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依托三苏祖籍这一历史文化资源,该区注重乡村旅游采摘业中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精神和情感的浸润,着力打好乡土文化旅游牌。在苏邱村修缮过的苏味道墓,以及在赵村的清明桥都以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成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热点历史文化景点;走在村里的街道,一个个三苏文化故事跃然墙上,让过往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风采。不仅在苏邱村大做“文化旅游文章”,该区还着力打造“三苏祖籍”精品旅游线路,将三苏祖籍文化节与栾城历史遗迹、各大特色农产品采摘园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观光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感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同时,更好地体验生态康养的都市休闲新生活。
除了远近闻名的“三苏”文化,知青文化也是一大特色。龙化村在1969年至1976年间,共接待4批68名知青。龙化村党支部书记聂建华介绍说,“1974年,我们村还专门为当年的知青建设了知青楼,在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重新对知青楼进行修复,并进一步挖掘知青文化,建造知青展馆、知青体验房、知青广场等,花大力气打造知青小镇,发展知青文化旅游产业。2016年12月5日栾城龙化知青小镇挂牌,开创了全国建设知青小镇的先河。”龙化知青小镇内,知青楼、知青体验房、知青展馆等均免费开放,一批接一批的各地知青纷至沓来,也成为市民参观游玩的好去处。
乡风文明建设产生的乡村文化内涵,从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角度,可以为农业农产品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价值,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实现产业发展、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为广大农民群众实现生活富裕提供坚实的增产增值增收保障。
多方式促增收 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农民没有富裕起来,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千方百计保持农民增收好势头,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了让全区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栾城区整合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以集体带动个人,并且从土地上做文章,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完善权能,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让农民富裕起来的好方法。据了解,栾城区173个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人口界定和股权配置,并成立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清理规范农村集体承包合同871份,涉及土地8341亩,增加集体收入1400余万元。此外,该区还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区财政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目前组织项目预算评审。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也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该区部分种植合作社,昔日的单一经济林现已变为林粮间作,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同时,确保了林地综合生产效益持续提高,使农民收益来源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生态林和经济林面积迅速扩大,通过实施相关措施,提高新植林地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统一,已成为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达到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该区以种植结构入手,结构调整成果已初步显现。
“我这是核桃套种谷子,目前青皮核桃已经逐渐成熟,谷子也在不断出穗。5000多亩核桃林,亩收益1200元,林下种植1000亩‘张杂谷’,亩收益1300元,这样一来一块地里就有了两份收益。”栾城区天亮合作社负责人赵军海说,实施林粮间作后,这个合作社每亩年增收300元至5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据栾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介绍,林下间作的管理中,耕翻、施肥、防病治虫等措施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通过实施林粮间作生产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率,有效节约利用土地,减少育林经费,缩短林果种植周期,又能从林果的种植上获得种植效益,还可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通过粮食增加短期收益,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记者 刘立芳 见习记者 李坤晓 通讯员 刘欣 王军永 王佳鹏)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