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渤海之滨,太行山前,大平原上,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山场林地、田间地头,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是河北省的农林专家,是一群拼脚力、接地气、善沟通、能增效的知识分子。“脚下踩泥,心中才有数”,他们的奔波与努力,让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切实推动了河北的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省委书记王东峰曾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这些可爱的农林专家,用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属于他们的精彩答卷。
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挥汗如雨,在浓密扎脚的禾苗中不停穿梭,头顶上蚊虫追逐,裤管下两腿是泥,这是记者看到的水稻育种的工作环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科院学科带头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质水稻岗位专家张启星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干就是33年。
水稻专家张启星。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的不容易”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试验基地里,一大片稻田已经成熟,金灿灿的水稻就像一张铺在田野上的画卷一样:沉甸甸的水稻随风摆动,仿若千手观音伸展手臂,顺着同一方向翩翩起舞。伴随着收割机哒哒的轰鸣声,一排排稻穗如同听话的孩子,乖乖地钻了进去。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普通人眼中,科学家的工作应该是在干净整洁的实验室里穿上白大褂和药水试剂打交道。但是记者第一次见到张启星时,却是在曹妃甸的庄稼地里……
丰收的水稻。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身材敦实、皮肤黝黑的张启星站在稻田边,裤腿和鞋面上沾着泥巴,他眯缝着眼睛,打量着庄稼的长势。如果不提前了解,在陌生人眼中,往往会把张启星当成地道的农民。
张启星出生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感受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他,怀揣着科技兴农的梦想,在1982年考入了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并主修农学专业。1986年毕业后,来到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从事水稻科研工作。
那时候,我国水稻生产总体水平还很低,河北很多稻农的种植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上,亩产只有千斤左右,而且易倒伏和发生稻瘟病。“我也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的不容易。”张启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吃饭走路都在想水稻增产防病的事。要想长出高产质优的水稻,种子是第一位的,当时张启星就暗下决心:“要通过种子的选育、扩繁、推广,真正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张启星(左三)和他的同事们。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水稻育种是农田里的学问,脚下踩泥心中才有数”
为了增产提质,张启星需要在连片的稻田里寻找那一颗变异的品种,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这需要他在水稻的开花期和结果期都要一丝不苟地去观察、去发现。
“尤其是在育种期间,张启星比普通农民更辛苦!”据张启星的同事王永新介绍,作为水稻研究专家,张启星在高温高湿的稻田里,不仅要进行农业生产,还要从事繁杂的科研操作,经常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特别是水稻开花时的授粉工作,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40度左右的高温下,站一会就浑身大汗,他还需要脚踩烂泥一丝不苟地观察寻找,有时候下午两三点钟都不一定吃得上饭。身上的衣服也是湿了干、干了湿。”
张启星和团队研制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资料图
张启星告诉记者,水稻育种从发现变异到选择变异是一个漫长过程,先从近万份变异稻种中择优选拔,并加以稳定其基因特性,过程极其枯燥,而且还伴随着失败的风险。“不过既然选择了农科研究,就不怕吃苦。水稻育种是农田里的学问,脚下踩泥,心中才有数啊!”
从事水稻研究33年来,张启星带领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在适宜河北省稻区生长的优质特色新品种选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育成了冀糯1号、冀香糯1号等23个水稻新品种。其中,选育的超高产优质糯稻品种冀糯1号25年来一直为河北省糯稻主栽品种,并出口日本。其本人也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6项,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1项。
“不愧是水稻专家,我们真的服气了”
2014年开始,曹妃甸区十一农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不过却在第二年水稻插秧后的分蘖期,出现了秸秆腐解、秧苗缩苗、黑根等问题,甚至很多稻苗开始向死亡方向发展!这些稻田为稻农承包效益田,由于面积大,伤苗严重,广大稻农一筹莫展。
怎么办?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上百户稻农就要面临绝收。当时,张启星被河北省科技厅选派到曹妃甸农场,成了一名科技特派员。他当时勇敢地站了出来,要帮乡亲们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那天正赶上下大雨,张老师对每家稻农的稻田都进行了查看,并根据伤苗程度,提出了具体排水、晾干等处理措施。当时稻农们都半信半疑,怕用了这个方法仍然不管用。”十一农场场部主管副场长张中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张启星对自己的意见非常自信,坚定地对大家说:“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三天就会长出新根,七天之内就会恢复正常,如果不管用,我负责到底!”之后他每隔两三天就到现场指导查看。那时候正是雨季,由于农户众多,张启星经常冒着雨从上午九点开始,一家一户了解解决问题,直到下午四五点才能指导完毕。
“后来我们才知道,张老师为了尽快帮助更多稻农解决问题,经常中午连口饭都吃不上。他就是这样,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用心对待,直到水稻逐渐恢复了正常。多亏了张老师,当年我们农场的水稻产量才没有受到影响,迎来了丰收。”张中来伸出了大拇指,“张启星老师不愧是水稻专家,我们真的服气了。以后让我们咋种,我们就咋种!”为此,曹妃甸区十一农场还专门送了锦旗,以表谢意。
正在工作的张启星。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为了避免类似水稻灾情再次出现,2016年春天张启星又在包括十一农场在内的曹妃甸区各分农场,专门针对水稻秸秆还田伤苗问题,进行了专题培训。现如今,广大稻农已经完全掌握了秸秆还田预防水稻伤根的方法,同时也杜绝了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生物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为此2018年曹妃甸区政府授予了张启星“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埋首田间33载,只为“让农民多收三五斗”
蓝天白云下,一台台收割机浩浩荡荡,驰骋在金灿灿的稻田里。一排排成熟的水稻,卷进收割机里,随后脱粒、装车一气呵成。这一幅丰收画卷,在曹妃甸区第四农场广袤的稻田里铺展开来。
“我们听从张老师的建议,种植了以垦香48为代表的高产抗病优质香稻,采取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立体种养、订单农业这一高效农业之路,实现了水稻生产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快速转变。”曹妃甸聚享水稻合作社理事长韩建明告诉记者,新品种水稻的价格比普通传统水稻要贵一倍还多,主要是因为坚持了生态绿色的理念:水稻种植不打农药,田里养殖螃蟹、泥鳅和小龙虾等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水产品的排泄物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水稻的叶子又成为水产品遮阳纳凉的好去处,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物链条。
韩建明和张启星讨论水稻种植问题。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提升水稻品质是增收的关键!”韩建明感慨道,以前种水稻非常辛苦,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后来听从了张启星的建议,发展绿色优质大米,用绿色优质名牌占领市场。
“通过提高品质与安全增加效益,创建知名绿色稻米品牌,是发展我省现代化水稻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水稻产业化生产,提高我省大米竞争力,增加稻农收入的重要途径。”张启星说,目前研究所已经研制出了垦香48、垦育60等大面积应用新品种,尤其是最新选育出的滨稻999等一系列新品种,结合了杂交稻的优势与常规稻的优点,集耐盐、耐旱、耐寒、耐秸秆腐熟、抗病、优质、大粒等优点于一身。2019年22个新品种(系)展示田中,1个品种亩产超过1900斤,1个品种亩产超过1800斤,10个品种亩产超过1700斤,实现了常规水稻育种产量上的重大突破。1个品种亩产1697.56斤,而且品质达到了国家优质2级米,实现了优质品种超高产。
张启星参与研制的水稻新品种。资料图
采访过程中,张启星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一谈起水稻,就滔滔不绝。但一旦涉及荣誉和成就,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很多人都为此付出了很多,我只是做了我喜欢的事而已。”
“让农民多收三五斗”、“让农民种一年收两年”,正是这些朴素的梦想,让张启星在田间坚守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他用执着与专注改变了我省水稻的发展现状。他情系乡亲,淡泊名利,像一位农民,播撒智慧,栽种财富,收获喜悦。(记者周亚彬 李相伯)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