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运河古渡忆乡愁

2019-12-16 14:07: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胡晓萌

  大运河景县段,全长73.2公里,由德州流入,向北进入阜城辖区,自南向北流经景县。大运河景县段于隋大业七年(611年)正式通航后,舟楫往来航运繁忙,孕育出许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运河古村。景县白草洼村便是其中一颗明珠。

行走大运河|运河古渡忆乡愁

  景县留智庙镇白草洼村,位于大运河西岸。记者 田瑞夫 摄

  白草洼村位于留智庙镇东约两公里处,地处大运河西岸,地势平坦,共有474户人家。相传隋朝末年,有三位贫苦人从本地甘官屯迁此立庄,开荒垦田,后不断有移民来此,渐成村落。因此处地势低洼,常有积水,稗草丛生,故起村名白草洼。

  驱车前往白草洼,远远地看到矗立在村口的村庄标识牌,一块船帆模样的牌子上,写着“运河古村白草洼”,这就是白草洼了。下车走进村内,眼前不觉一亮,所到之处,无不井然有序,看不见丝毫杂乱。这与印象中见过的其他村庄完全不同。干净整洁的古街小巷,错落有致的灰瓦白墙、古香古色的文化长廊、颇有一番滋味的村中池塘……好似一幅唯美画卷令人流连。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运河古村,白草洼与运河的关系可以说太密切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运河哺育了白草洼一代又一代儿女。”留智庙镇人大副主席刘新龙开启记忆的闸门,向记者娓娓诉说着白草洼村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白草洼河段无桥,仅有两个渡口,一个在上湾,一个在北湾,两岸百姓靠摆渡通行往来。白草洼村因地处运河的一个弯道处,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这也使得白草洼村因地利的缘故,成了方圆百里的商贸集散地。“以前每年四月初四,白草洼村旁边有个远近闻名的大庙会,南来北往的人们很多在白草洼渡口聚集。再加上三八大集、护国寺的影响,村里慢慢又出现了茶馆、酒肆、饭馆和卖艺、说书、唱曲的,最后演变为渡口市场。”在刘新龙的讲述中,一个运河古村的面纱渐渐揭开。

  暖阳下的白草洼村悠然、静谧,不时开过一辆汽车,或是走过一两位村民。几位在巷子口晒太阳的大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遂走上前去攀谈。提起运河,大爷们脸上满是敬意和怀念,闲谈中,一位刘姓大爷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还见过河面上的行船,也听家里的老人们讲过不少白草洼的历史传说。“什么隋炀帝北巡游玩途径白草洼,还有明朝的时候菲律宾苏禄群岛三位国王经过白草洼等,都是听老人们讲的。其中,最有名的是秦琼大战白草洼的故事。”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农民起义领袖高士达与隋将杨义臣在德州北激战,正逢秦琼、程咬金在白草洼驻扎,于是,秦、程趁机出兵袭隋,鏖战一天,不分胜负,秦、程二人不敢恋战,当晚撤回。据传,隋末唐初,秦琼、程咬金经常来白草洼驻扎放马,多在中秋左右,少则十天半月,多则月余。至今,村子里还有个大道叫跑马道,据说是秦、程二人操练兵马用的,现在还在用呢。原来村里还有一块秦琼用的下马石,由村里的王氏家族代代保留,后来到民国时期因运河决口而失传。

  大运河通航了一千多年,白草洼村的渡口生意红火了上百年。上世纪70年代河水断流,曾经热闹繁荣的场面渐渐消失了,留给人们无尽的回忆。如今,当年那繁华的景象成了村里上年纪的老人们口中的稀罕故事,成了村史馆挂在墙上的老照片。村史馆里陈列着一些旧农具、旧纺线车、织布机、旧大车等,让人们在这里可以守望浓浓乡愁。

  “运河断流后,白草洼村也有过一段彷徨的日子,那时候的白草洼可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刘新龙指着进村的道路告诉记者,那时候白草洼村口一片荒凉,进村道路两侧光秃秃,基本没有植被,村里的坑塘四周乱堆乱放,整个村庄看上去杂乱无章。

行走大运河|运河古渡忆乡愁

  景县留智庙镇白草洼村内,民居上绘制的运河文化墙。记者 田瑞夫 摄

  2016年,景县将白草洼村作为省级美丽乡村“样板”来打造,深入挖掘了白草洼村的地理历史人文资源,全面整治,将白草洼村整个村落规划为“一轴、一广场、两馆、四韵、八景”五大部分。镇里动员人们植树造林3200多亩,推动大运河沿岸的白草洼、梁庄、东王、叶园等村共流转土地3200多亩,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和经营,高标准建设大运河绿化带,特别是在大运河100米范围内,广泛种植各种果树及观赏花木,建立了绿化精品示范区。同时,对运河沿线村庄,全面开展绿化、新能源建设等专项行动。

  “如今,白草洼村早已告别脏乱差,重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说起白草洼的改造历程,刘新龙脸上满是自豪。他向记者介绍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白草洼村以“运河古渡口、美丽新乡村”为主题,塑造了“灵动大运河、韵美白草洼”文化,建立廉洁文化宣传栏、文化墙、雕塑,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我们着力打造美丽小村、文化小村、旅游小村,按照‘留住乡村记忆、突出乡村特色、展现乡村新貌’的建设理念,全面实施‘四美’行动,确保建成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运河古渡旧貌换新颜,如今的白草洼成了景县最有名的美丽乡村。夏日傍晚,广场上村民自发办起了秧歌队,扭起了欢快的秧歌,锣鼓一响喜气洋洋。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记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态工程、精神工程、发展工程。如今,运河人依靠着大运河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前行……  (记者 田恬 韩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