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制取、储运、加注、应用”4个环节补链强链——
张家口全面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张家口市运营的氢燃料公交车。通讯员 武殿森摄
“氢能驱动未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城区,一辆辆氢燃料公交车来回穿梭,车身上氢能的宣传引人注目。“吃”的是氢,“排”的是水——氢燃料汽车被公认的优势是有排放、无污染。截至目前,张家口市已先后投运氢燃料公交车近200辆,在我省率先迈入氢能源公交时代,也成为全国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营数量最多的城市。
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氢能城市,张家口市不仅仅在公交领域推广氢燃料,还聚焦氢能全产业链,将发展氢能产业作为打造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重要抓手,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通过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提升氢能创新能力,加快引导氢能源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在张家口转移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新能源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径。
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成形
《氢能张家口建设规划(2019—2035年)》提出,将氢能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在2021年建成国内氢能一流城市;成立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2019年6月以来,张家口市陆续印发了《氢能张家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张家口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明确了全市氢能城市建设发展战略、重点方向、年度任务,建立起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建立机构联动制度。该市明确,由市长任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县区领导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建立了氢能产业相关工作台账及项目台账,通过协调、跟进、督办等方式,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该市成立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广泛参与全市氢能产业规划等文件的制定,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此外,该市还先后与清华工研院、中汽中心等权威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开展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研究、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等。
目前,张家口市已经申报省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将建设以院士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并邀请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参与。
氢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日,加氢站工作人员正在为氢燃料客车加氢。 通讯员 武殿森摄
亿华通燃料电池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海珀尔制氢、沽源县风电制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初步建成……随着一批氢能产业项目的建设,张家口市氢能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全产业链布局。该市围绕“制取、储运、加注、应用”4个环节补链强链,加快建设氢能产业研发、生产、示范中心,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氢能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基地。目前,以望山示范园区氢能装备研发制造园、空港经济开发区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南山园区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基地等为支点,氢能产业生态园区基本成形。
一批氢能产业项目签约落地。该市依托桥东区氢装备产业园制造基地、宣化区氢燃料大巴物流车制造基地,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发展,目前,北汽福田欧辉氢能大巴生产项目设备已调试完成具备生产能力,崇礼区新天风能风电制氢以及中油金鸿、国能投等加氢制氢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此外,该市先后与赛克赛斯、聚通科技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世界500强的美国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英国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与中节能、中氢储能等14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加速建设基础设施。目前,该市已建成投运加氢站1座,正在选址建设两座,其他均在积极布局推进中。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将分别建成加氢站14座、58座、102座。
氢燃料汽车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2019年,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科技部对张家口市在氢能示范应用方面的努力给予高度肯定,授予张家口市“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示范城市”称号。
近年来,张家口市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进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行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引导客运、货运、公务及私家车辆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2018年、2019年两年间,该市市级财政支持公交公司购置氢燃料电池公交车174辆。同时,鉴于氢燃料公交车运营成本高,当地市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公交公司的运营补贴。据介绍,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推广应用将为2022年冬奥会的绿色交通保障起到先行示范作用,同时也将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在张家口的落地和大规模应用。
为推广氢燃料汽车的应用,张家口市编制了车辆推广目录,制定了详细推广计划,明确相关部门职责,重点对接意向企业,其中,重点推广环卫车、物流车等多种车型的应用,稳步推进各种车型在该市的示范应用。
目前,该市正在编制北京冬奥会期间氢能保障方案,大力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多元化的示范应用。从氢能生产消费到产业发展,借助冬奥机遇,张家口市正在全面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 通讯员 赵永春)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