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超级冷冬”?专家又双叒来辟谣了!

2020-10-28 15:05:10  来源:央广网  责编:路晶森

  10月16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国庆期间,我国多地出现明显降温,中东部部分地区降温超过12℃,河南老君山、白云山等景区还出现了降雪。朋友圈纷纷流传:“今冬将现60年来最寒冷冬天、最严重降雪”;“2008年以来的最冷一年”;“这一切都与拉尼娜有关”……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翟羽为我们科普解读关于冬天的种种知识。

  网传的“超级冷冬”为什么不靠谱?

  气候预测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高分辨的数值预报产品为支撑,再通过一系列的统计诊断分析,才能慎重地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也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想要提前很长时间做出准确的气候预测是有难度的,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也会进行及时地调整。

  中国气象局也在近日发文称,网传的“超级冷冬”不过是精心剪辑的谣言,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国平均气温都偏低。今年冬天会偏冷还是偏暖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国家气候中心将会在10月底正式发布今年我国冬季气候预测意见。翟羽建议,大家在获取此类相关资讯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国气象局或者是各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官方信息为准,不要轻信小道消息。

  提到冷冬就会说的“拉尼娜”到底是什么?

  拉尼娜是指赤道的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当偏低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一次拉尼娜事件。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预测,预计在今年10月份的时候,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就会持续发展,并且在今年冬季达到一个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气候中心研究表明,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我们国家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总体上比往年同期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此时影响我国的东亚冬季风比较强,有利于冷空气的活动,所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就容易出现低温天气。但是,翟羽表示,这只是一个统计性的概念,并不代表着每年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只是理论上比较容易出现。

  怎样才算真正入冬?

  对于入冬的气象学判定标准,翟羽介绍,我们只需记住一个关键的数值——10℃。我国以前采用的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判定标准:每年下半年开始,任意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小于10℃时,这5天中第一个低于10℃的日期就认为是入冬的时间。但是这个方法虽然计算简单,却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经历一周低温之后,天气呈现回暖,此时公众就会产生困惑。

  目前气象上采用的方法就是为了消除这个弊端,使用了日平均气温的滑动平均的计算方法,滑动平均就是在5天气温的平均值的基础上,再做一次平均。当连续5个滑动平均日小于10℃的时候,第一个低于10℃的那天就算是真正入冬了。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偶然性,更能反映天气的稳定状态。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一个地方地理位置很靠南,一直都达不到“10℃”的标准,我们可以说这个地方是没有冬天的,比如我国云南南部、广西的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以及海南等地,每年只有三个季节,就是春季、秋季和夏季。

  西伯利亚冷空气为什么是我国冬季《天气预报》的主角?

  想知道西伯利亚冷空气是什么,我们得先了解冷空气是如何形成的。翟羽介绍,首先,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陆地的温度下降得更快,海洋的温度下降得更快。所以在大气气温下降之后,就会形成一个下沉作用,地面会形成高压,海洋会形成低压,而空气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所以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

  西伯利亚属于内陆地区,再加上它本身靠近北极,又有冰雪覆盖,所以当地的气温下降得更快,更容易形成冷空气的堆积。当西伯利亚形成高压之后,就会逐渐向我国向东或向南流动。这种冷空气最远可以影响到我国华南,甚至到达南海北部地区。

  冷冬和暖冬哪个更好?

  不论是冷冻还是暖冬,都是有利有弊的。比如,暖冬有利于空气中细菌、病毒的生存,增加我们生病的风险。而且由于气温较高,降雪的概率大大降低,导致天气格外干燥。同时,土壤中的虫卵更容易越冬繁殖,导致大面积的虫灾出现,不利于农业生产。但是,由于气温没有那么寒冷,我们供暖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有利于节约能源。

  而冷冬就正好相反,冷冬带来的降雪可以滋润土地,雪水中的氮化物还可以作为肥料利于作物生长。但是,翟羽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高血压的患者,在冬季尤其气温骤降或者特别寒冷的时候,发病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冷冬期间需要特别关注这些老年朋友身体健康的问题。

  无论是暖冬还是冷冬,身处冬天的朋友们都要记得裹紧你们的羽绒服,盖好你们的小棉被,切莫让细菌和病毒钻了空子。(央广网北京电 记者 鹤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