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奋进历程,涌现出一大批顽强奋斗、忘我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为使青年一代深切感受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新闻网与团省委宣传部联合推出“新青年对话老党员”大型专题报道,将选取百名青年代表作为采访者,以青年视角挖掘身边优秀老党员的奋斗故事,倾听他们真实心声,从他们的感人经历中汲取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
冯路广对话太行山上守墓人杨爱公。(邯郸学院供图)
2021年5月24日,河北省涉县辽城乡石门村。
年龄相差近70岁的新老两代党员在此相遇,巧合的是,2021年也是老党员杨爱公为左权将军守墓的第70个年头。
对于杨爱公的故事,冯路广心中充满敬佩,也有太多的疑惑,老人缘何守墓70载?是什么力量让老人一直在坚持?……一场新老党员的对话在太行山脚下的这个普通山村开始了。
“把最宝贵的一杯水,洒在将军墓前!”
杨爱公老人在扫墓。(资料图)
1942年5月,侵华日军调集3万兵力,在飞机配合下,将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党政机关近万人包围在涉县青塔北边的南艾铺、窑门口一带。副总参谋长左权率领部队突围时壮烈牺牲。10月10日,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在涉县清漳河畔、莲花山下一块风景秀丽的地方落成。八路军总部为左权将军举行公葬。
冯路广:您为左权将军守墓70年,70年时间这么漫长,您怎么能坚持下来?
杨爱公:我7岁那年,父亲在给国民党修工事时摔死了。没过多久,爷爷又被日本人杀害,只剩下我和母亲及3岁的弟弟相依为命。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犯下血腥罪行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的许多老百姓都亲眼看到过亲人被杀害,在那个时候,八路军站了出来。左权将军为谁死的?就是为了这里的百姓,为了赶走侵略者。
1942年10月10日,举行左权将军公葬仪式,我当时是儿童团团员,也偷偷去了现场。那天的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5000多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大家都舍不得他走,那天对我的冲击很大,回家以后我一连哭了好几天。
当年亲眼目睹左权将军公葬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这也是促使我一直坚持守墓的重要原因。
冯路广:为了守好将军墓您都做了哪些事情?
杨爱公:早晨我会带上镰刀、扫把,拎上一杯干净的热水,走大概40分钟的山路,到左权将军墓区。先把水洒在将军墓前,然后在整个墓区转一圈,再开始清理将军纪念塔和陵墓周围环境,一般需要两个多小时。不同季节还有不同工作,比如春天要注意防火,六七月份割草,七八月份修剪树枝,冬天防范家畜啃食树皮。
冯路广:为什么要在将军墓前洒水?
杨爱公:我们这儿是山区,缺水。水在我们眼里就是最宝贵的东西,我每次上山拎一杯开水,洒在将军墓前,就是把最宝贵的东西给将军,代表我对将军的敬意和想念。
“将军虽然走了,但将军的精神还在!”
杨爱公老人为左权将军守墓70年。(资料图,邯郸广播电视台视频截图)
1950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成,左权将军和其他几位烈士的遗骨由涉县迁往邯郸市区,但位于石门村的左权将军墓原墓区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将军虽然走了,但将军的精神还在!”杨爱公继续着自己守墓的承诺。
冯路广:1950年,左权将军的遗骨迁到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您为什么还守在这里?
杨爱公:将军虽然走了,但将军的精神还在,老区人民对八路军的感情还在,不能停止自己守墓的承诺!要像往常一样,照顾好将军墓,该拔草拔草,该扫落叶扫落叶,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还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将军安息的地方一定要干干净净的。
冯路广:守墓遇到过困难吗?
杨爱公:困难算不上,算是一些小问题吧。有的村民看到墓区草长得好,墓前还有水池,就把羊赶到这里。看到羊连吃带拉,弄得墓碑周围一片狼藉,我就把它们赶走了。
墓区内树多草茂又极易着火,我为了制止村民熏粪、烧秸秆,得罪了不少人。有次有人在地里烧玉米秆,我去制止,和人大吵了一架。后来半年多的时间,见了面还气呼呼的。但是,现在他们都理解了。
小孩子腿脚灵活,最难管,我就经常到学校,和老师们一起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实在顽劣的孩子,我就上门找到家里,让家长帮忙教育。其实都是些小事,不算啥困难。
冯路广:听说您在墓区种了许多树,现在已经是一大片树林了。
杨爱公:从守护将军墓的那一天起,我就时不时地买上一些树苗,天气合适的时候,就会栽到将军墓周围。从几棵树,到几十棵树,再到成百上千棵树,几十年过去了,小树都长成了大树,希望这些翠柏青松能一直陪伴着将军。
“我们守护将军墓,更是在传承将军的精神”
杨爱公老人为左权将军守墓70年。(资料图,邯郸广播电视台视频截图)
清扫、修剪、巡视、讲解……在这片寂静的墓区中,时间在简单的重复中一晃而逝。上了年纪的杨爱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杨爱公唤来儿子杨乃堂共同守墓。2014年,杨乃堂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在这种情况下,杨爱公的儿媳李秀英站了出来,继续接力守墓。
冯路广:墓区管理单调、重复、辛苦,为什么选择让家人接棒,继续守护墓区?
杨爱公:不是我选择让孩子们守墓,而是孩子们主动选择继续做这件事。他们从小看着我做这件事,也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接手了。
先是儿子杨乃堂,2014年他走了,后来儿媳李秀英接手墓区,那年她51岁。虽然没有多高的文化,可是她也敬仰左权,感恩共产党。我把知道的革命故事都告诉她了,她自己也学习史料。她把这些也都按自己的理解讲给来参观的人,告诉他们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现在,她比我还熟悉将军墓区。
冯路广:您说到儿媳敬仰左权,感恩共产党,是受到您的影响吗?
杨爱公:应该是。这么多年一直为左权守墓,我觉得共产党带领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我是党员,守好将军的墓也算是做了一点儿事情来报答党的恩情,我平时也会给他们讲这些,他们肯定会受到影响。
冯路广:您觉得平时在农村怎样发挥一名党员的作用?
杨爱公:党员就是要比别人思想先进、做事积极,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得带头。守墓这个事,党员就得带个头,有人说是苦差事,又没啥好处,但是党员的带头作用就体现在这。我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子孙后辈都能记住这段历史、这位英雄,把将军的墓守好,也是在把将军的精神传承下去。
冯路广: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您家两代三人为左权将军守墓70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杨爱公:坚持下来其实没那么难,我一直没忘当初的承诺:守好墓、报答党恩。这么多年我们一家把守墓当成分内事。左权将军为了保护百姓,牺牲在了这里,也埋葬在这里,我们有义务守护好将军的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有信心一直守下去。
如果说有什么支持我们走到今天,那就是一种精神。70年了,我们没有一刻想过放弃,我们守护的是将军的墓,更是在传承左权将军英勇战斗、救国救民的精神,要让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记者孔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