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让“科普之翼”强起来
来源:河北新闻网  |  2021-11-12 17:48:24

河北:让“科普之翼”强起来

  7月18日,第二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普知识竞答活动暨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践交流活动在石家庄科技大厦举办半决赛。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摄

  10.05%,这是2020年河北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较2015年的5.28%增加了4.77个百分点。

  科普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基础性工作。进入新时代,河北省科普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如何不断丰满“科普之翼”,让“科普之翼”强起来,让科学抵达更多公众、更深入人心?

  近年来,省科技厅坚持一手抓牢科技创新“主业”、一手抓实科学普及“基业”,着力补齐科普工作短板,系统谋划、深入推进,全省科普发展掀起新高潮、形成新亮点,有力有效营造了科技创新氛围。

  打造更多品牌活动

  “同学们,你们吃过紫甘蓝吗?”9月23日下午,在邯郸市邯山区阳光实验小学五年级8班的教室里,科学老师卢瑞芬将紫甘蓝汁倒在一张白纸上,瞬间白纸上就出现了红色的花和绿色的叶子。

  “太神奇了!这是怎么回事啊?”孩子们一个个眼睛瞪得溜圆。卢瑞芬没有揭晓谜底,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孩子们将紫甘蓝汁分别倒入盛有白醋和小苏打的容器中,只见白醋、小苏打瞬间就变了颜色。

  卢瑞芬一边演示制作方法,一边向大家讲解制作的重点和原理。“原来白醋遇到紫色会变成红色,小苏打遇到紫色会变成绿色啊!”孩子们得知原因后,对科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青少年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为突出抓好这一关键群体,2019年起,省科技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团省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了“河北省青少年科普百千万行动(2019—2021年)”,面向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了“校园科普直通车”“科学素质大赛”“科普大讲堂”“科普精品评选”“科学体验零距离”等七大主题、18项具体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多元化科普形式持续传播科学知识,扩大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梦的种子。

  打造校园“科技节”。目前,河北省已有100多所中小学与知名科学家、一流科普团队建立了线上线下直通车,定期举办科普活动,为7万余名学生带来科学设备体验。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永强表示,以后,将逐步扩大规模,使更多学校和学生们享受到科技节日带来的快乐。

  铸就校园“敬之讲堂”。已有20多名国内顶级科学家、学者走进河北中小学,开展一系列高端科普讲座和零距离科学体验,学生参与人数达5万人,激发了广大学生们的科学情怀和创新热情。

  培树青少年“科学达人”。举办青少年科学素质大赛,以疫情防控为重点,开展网络科普知识答题,河北省中小学生参与答题人数近51万,社会关注度706万人次。对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并分类推出月十佳、季十佳、年十佳,奖励人数达1869名,132人被授予“科学达人”称号。

  推出青少年“科普精品集结号”。按年度组织中小学生科普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以科学图画、科学作文、科学创意、科学小说等为重点,共征集作品3.2万余件,对2958名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将部分获奖作品在有关刊物发表,极大提升了中小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积极展现河北科普工作的特色和亮点。”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永强说,省科技厅每年都会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打造形式新颖、亮点纷呈的科技活动。他表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青少年参与科普、关注科学的热度持续提升,有力引导了青少年树立从小崇尚科学、以科学家为榜样,长大后愿意投身科学事业的远大理想。

  强化科普资源供给

  9月12日,在邯郸市馆陶县科技馆内,带着孩子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80后”的宝妈霍春敏已经不是第一次带孩子来。

  “跟唱歌、跳舞等相比,我觉得这里能拓展孩子的思维和眼界,这样的体验更有意义。”在霍春敏看来,虽说不确定5岁的女儿能在科技馆里学到多少知识,但看到孩子积极地参与各种科技小项目,她感到很开心,“有这样的科普场所真好!”

  据了解,馆陶县科技馆是河北省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常设展厅所有展项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这里每年接待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4万余人次,真正发挥了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馆陶县科技馆工作人员靳哲表示。

  在河北,像这样的科普教育基地,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河北省按照综合场馆、公共服务、科研基地、专题特色、信息传媒等五个类别,两批共认定了260家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省科普示范基地向公众开放,开展参观和互动体验活动,涉及产品研发、农业科技、智慧能源、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领域,推动高端科技资源融入公众生活,让百姓共享科技成果。

  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培养全民创新精神,河北省还推动了一批创新资源共享。目前,河北省已有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结合科普活动向社会开放,定期组织科普资源、科普成果展览。结合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基础研究等项目实施,鼓励支持重点学科带头人、重大项目主持人推出科普作品,组建科学家科普团队。

  “此外,围绕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河北省设立了省级科技计划科普专项,加大对科普的资金支持。”张永强介绍,在全省财政投入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省级科技计划设立科学普及专项,年度专项资金由2017年的500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500万元。其中,支持开发了一批科普创新产品,如:开发的国内首套《科学》课配套视频教材已在全国5个省份使用,河北有955所小学应用;河北《红海棠丛书》《奇奇怪怪的为什么》等一批科普作品获得国家优秀科普图书奖,实现了零的突破;14部科普微视频和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励。

  据悉,“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支持科普图书、影视作品、创新产品等原创科普作品开发和科普基地、科普场馆、科普专业团队建设项目231项。2021年起,河北省还设立大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专项,启动资金1500万元,每年重点支持500名以上在校生。

  “攀升的数字背后是全社会日益高涨的科学热情。”张永强表示,近年来,省科技厅着力强化科普资源供给,发挥现代信息技术、重大科学装置、重大研发平台、重大创新成果在科普活动中的支撑作用,推动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对科普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将更好地整合全省科普资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协同共创科普新局

  549项科普活动、科学讲堂、创新论坛、科普讲解大赛、科普微视频大赛……5月22日至28日,2021年河北科技活动周举办,围绕“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的主题,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群众送上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科普有活力,科创才有动力。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普工作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了部门联席、省市联动、校企联合、媒体联播的科普工作推进机制,协调各方共创科普新局。

  精心办好主场——

  反复设计、演练科普展演活动……为确保5月的科技互动周顺利开展,省科技厅很早就开始准备。“不能给一年一度的科普盛会留任何遗憾,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进入5月,大家都铆足了劲,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做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

  近年来,河北省每年的科技活动周与国家同步举办,紧密贴近全国主题,突出河北特色,重点围绕科技创新、科学防控、科技扶贫、科技惠民,近三年每年组织的科普活动达500多场次,直接参与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

  大力组织联场——

  “为什么会刮风下雨?”“为什么会电闪雷鸣?”“什么是霾?”“雾和霾有什么区别?”……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在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石家庄市合作路小学,举办了“校园气象科技节”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积极倡导下,学习气象图标和气象知识,并通过绘画、视频讲解等形式将所学知识展示出来,在学中体会、在想中感悟、在画中提高。

  让科技与群众“零距离”是科普工作的目标。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气象、地震、市场监管、水利、卫健、应急、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组织行业性、特色性全省重点科普活动,推出了燕赵气象科普行、防震减灾知识大赛、质量检验科技活动周、水利科技活动周、健康科普技能传播竞赛等一批省级品牌重点科普活动。

  积极参与赛场——

  “微表情数据库的构建与意义”“天下乌鸦真的是一般‘黑’吗”“穿越时空的标准化”“身在‘辐’中要知‘辐’”……5月28日,2021年河北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上,25位选手以通俗生动的语言阐释科学道理,为观众打开一扇扇科学大门。

  “此次大赛是历年河北省科普讲解大赛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共有257位选手报名参赛,既有从事科普讲解工作的专职或兼职讲解员,也有热爱科学传播并具有科普讲解能力的爱好者,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使创新力量得以充分涌流。

  科普讲解大赛是河北省多项科普品牌活动之一。全国性的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大赛和优秀科普作品、科普微视频评选等活动,河北省都积极组织分赛,并推送优秀选手和作品参加全国比赛,近三年共有23项获国家级奖励。

  科技需要创新,科普同样也需要创新。张永强表示,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把科普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探索一条调动各方面力量办科普事业的新路子,着力构建“软实力”战略支撑。深入推进“河北省青少年科普百千万行动”,搭建科普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平台,汇聚国内外优秀科普资源,创新科普传播模式,逐步形成具有河北特点、国内影响、国际水平的科普知名品牌。探索利用科技计划项目引导模式,将开展科普内容作为科研任务指标,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科普活动,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队伍。此外,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把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绩效,纳入到考评指标之中。鼓励民间社会力量自筹资金,兴办兴建营利性科普机构或设施,发展科普产业。

编辑:王阔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