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是父母尤为关心的问题,关于学习的一些谣言也不胫而走。看书是主动学习,听书则是被动接收信息?贵人语迟,说话晚聪明?这些流传开来的谣言令家长们难辨真伪。小编整理了关于学习的一些谣言,让我们一起来打破谣言,让孩子安心向学。
●流言:看书是主动学习,听书则是被动接收信息
真相:听书对大脑的要求其实更高
视觉和听觉在大脑中同样以电信号的形式编码,同样需要进行深度加工。大脑并不会区分文字和语言谁“主动”、谁“被动”。
文字以光波的形式被人眼接收,再向大脑传递神经信号,最后到达大脑皮层负责处理文字的区域进行分析和理解。声音信号由耳朵采集,到大脑后形成编码,和视觉信号处理的过程差不多——大脑对这两种信息都需要进行贮存、识别、记忆和理解。
听书的过程不但不“被动”,其实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汉字其实是表音兼表意的文字,当我们听到某个陌生词汇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去想它是由哪些字组成的,然后再从大脑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图像。如果需要记住这个词,我们努力去记忆的是这些字,而不是声音本身。因此,听书对大脑的要求其实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流言:贵人语迟,说话晚聪明
真相:开口过晚或是语言发育迟缓
“贵人语迟”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说法,它出自《论语》中的:贵人语迟,敏于行却不讷于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个词的原意是指很多有谋略的人,不善言谈,却心中有数、行动迅速。不过,这句古语在民间流传开后,就逐渐被误解为:说话晚的小孩子将来是富贵命。这样的说法靠谱吗?
对此,专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当孩子的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时,可以被判定为语言发育迟缓。
专家介绍,孩子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大致会发展成两种状态,一部分的孩子语言能力逐渐追赶上来,在三四岁时会变得如同龄人一样正常,但进入小学阶段可能会在学习上出现一些问题。另一部分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问题,在三四岁时语言仍然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孩子在进入集体环境后,原有的语言问题会进一步扩展到学习和行为上。比如上幼儿园时,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令、不合群,难以参与班级集体活动。未来进入小学阶段,这类孩子会出现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阅读困难等问题。
此外,专家还坦言,孩子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到了一定年龄还不开口说话,有可能是听力、智力、构音器官或心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家长需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要让“贵人语迟”的想法耽误了孩子。
●流言:上网课戴蓝光眼镜能防近视
真相:防蓝光眼镜选择不当反而有害无益
由于部分孩子需要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较长时间学习,对孩子的视力产生较大负担,一些商家开始炒作电子产品的“蓝光危害”,宣传推销能“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防蓝光眼镜、防蓝光贴膜等产品。
对此中消协提醒,电子产品的蓝光并非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防蓝光眼镜选择不当反而有害无益。儿童青少年近视主要是由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视疲劳和使用姿势不当造成的。
据专家介绍,蓝光只是具有造成视网膜损伤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与视网膜接收到的蓝光剂量有关。也就是说,蓝光照射只有达到足够的时间和一定强度后才有可能造成视网膜伤害。还有专家进一步指出,蓝光对眼睛的主要伤害可能是会导致眼底出现黄斑病变,但这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照射下产生的。而且,目前医学界认为,影响黄斑病变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而不是蓝光。
同时,蓝光对人体也有益处。许多专家都认为,480-500纳米之间的蓝光具有调整生物节律的作用,可帮助促进睡眠、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等。目前还有视力保护研究显示,蓝光或者紫光甚至还具备抑制眼睛近视的作用。
但是,防蓝光眼镜选择不当,对预防近视有害无益。多位专家指出,医学上暂时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防蓝光眼镜等产品在防控近视方面能够起到显著效果。相反,因防蓝光产品数量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果选购不当,反而容易给孩子的眼睛带来伤害。
专家指出,当前的防蓝光眼镜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的产品对损伤眼睛的短波蓝光没有防护效果;二是有些产品完全屏蔽了蓝光,即过度防护;三是由于防蓝光镜片大都带有颜色,这就会造成一定的“色偏”,如果长时间使用,反而容易加剧视觉疲劳。(河北新闻网综合北京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编辑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