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左)深入村民家了解情况。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我脑子里对阜平有很深印象,从小就有印象,这是我对阜平革命老区的一个情结。”2012年12月29日、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这样深情讲到。
九年过去了,阜平群众摆脱了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正在新起点上开始新奋斗。
2021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年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年终岁尾,我们又一次来到阜平县,踏访这里的山山水水,感受革命老区九年巨变。
“年轻”的党支部有力量
【红色故事会】
12月20日,周一,顾家台村。
会议室很小,大家互相能看到对方脸上的表情变化。四壁上,红色的标语给人温暖与力量。
村党支部5个委员,有3个是“80后”和“90后”,1个是“00后”,人们脸上都挂着兴奋、期待的神情。
今年4月换届完成后,34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创新党建工作,推出“红色故事会”。每周一和周四,在传达政策、布置工作的同时,支部成员之间讲红色故事,谈感悟话体会。
“林伯渠手举马灯照万人”——顾锦成对革命前辈“一定要把光亮照着大家”的精神十分钦佩。
“井冈山会师”——支部委员顾仲霄最大的收获是要坚定信念,实事求是闯新路。
“毛主席在花山”——伟大领袖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民情怀,深深感染着“00后”党员顾亚楠。
……
一个个红色故事,让大家充满了奋斗的力量。
“年轻人是要有情怀的,加强党建正是增强责任感的好办法。”顾锦成说。
“年轻”的党支部已成为小山村大发展的强劲引擎。
【“90后”的啤酒花园】
这两年,顾家台发展势头好,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很多,仅“90后”“00后”就有20多人。
今年4月,3位返乡的“90后”跟顾锦成商量,想建一个城里流行的“啤酒花园”,给游客增添体验项目。
为了赶在五一假期开业,顾锦成发动村里的党员一起帮忙。
选址、整地、布置灯带、购置桌椅,经过紧张准备,4月29日,一座漂亮的“啤酒花园”在曾经的荒地上开张了。
五一假期,“啤酒花园”顾客爆满,服务员由4个增加到10个仍显紧张。见此情况,顾锦成和村干部们主动放弃休息义务帮工。那几天,“啤酒花园”每天营业额达十几万元。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顾家台村和干部群众进行座谈时的谆谆教诲,时刻激励着村党支部的每一个人。
在旅游、林果、食用菌、箱包加工四大产业基础上,今年村党支部又探索了种植牡丹,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2021年,顾家台村人均收入将达到2万元。
“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理清思路再出发,努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顾锦成说。
马兰处处漾歌声
【邓小岚的厕所情结】
这段时间,78岁的邓小岚一直住在马兰村。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2时,她都会前往马兰小学为小乐队的孩子们教授乐器。
说起马兰村的变化,她感触最深的是厕所。
邓小岚是《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之女,2004年开始往返于北京和马兰之间。
她不断向人们推介马兰。但当北京的朋友来后,马兰的条件和环境却很让人尴尬。
“那个旱厕,站得靠前,怕弄脏了外面;站得靠后,又怕掉进去。有的老人根本蹲不下去。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得去外面上厕所。”
邓小岚开始走街串巷,宣传使用抽水马桶,并亲手画了示意图,送到乡亲手里。
在村里,只要看见谁家门前堆着红砖和水泥要盖房子,她就找过去动员:“你弄个水冲厕所吧,我补你200块钱。”
几年来,也有村民响应她的号召,但因为当地冬天气温低,一到冬天,抽水马桶的储水箱就被冻裂了,厕所不能用。
2019年,马兰21个自然村555户居民,从山上搬进了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村民们住上了有暖气、带电梯的房子,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厕所。
“我十几年没有推动的事情,党和政府一下就解决了。”邓小岚感慨道。
【马兰村的夜生活】
马兰小区对面是63栋食用菌大棚,旁边还有一片新建厂房。蜂蜜灌装厂、服装厂、核桃加工厂,土地被集中流转后,村民都在这里上班。
傍晚,产业园区内渐渐静寂下来,安置小区家家户户的灯光亮了起来。
“7点了,群里叫我去排练呢。”看了一眼手机,村民杨红霞匆忙走出家门。
此时,小区的活动中心已是人头攒动。这个厅在练广场舞,那个厅响器班鼓点敲得急。旁边站满了观看的老人、孩子。
“原来大家在山里分散着住,一个自然村没几户,想搞个娱乐活动都闹不起来。现在,都搬到一起住了,你有这个特长,我有那个爱好,一下子凑出好几个团。马兰的夜生活可丰富了。”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说。
“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特别丰富,他们的水平很高。”邓小岚十分赞赏。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阜平正努力实现文化繁荣。”阜平县委宣传部部长邸英说。
“阜平老乡菇”的科技范儿
【华北地区最大冰温库】
24层、44排、32列,3.3万个托盘货位。操作员通过电脑发出指令,货位上下左右移动,精准调取的货物很快便沿轨道运行到冰温库一楼货仓门口。
远远望去,矗立在阜平县高阜口食品产业园的河北国煦公司一号立体果蔬冰温库,与它身后的太行山一样高大。
冰温库的主人顾明德是土生土长的阜平人。
“在脱贫攻坚战中,阜平香菇闯出了一片天地。现在要推进乡村振兴,阜平香菇还要有新作为。”作为龙头企业,香菇产业怎样进一步提档升级,顾明德一直在寻找突破口。
多次考察后,顾明德相中了冰温库项目。
这个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技术最先进的冰温库,使用了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相较普通冷库节电90%以上。它恒温恒湿,温差幅度可控制在0.01℃,能最大程度保持果蔬新鲜度。
一号冰温库的周边,还有香菇烘干及分拣车间、生产物流车间等。这些项目具备了加工、储藏、保鲜、物流的综合功能,寄托着顾明德的新希望。
【冬日里的科技培训班】
“液体菌种制作”“大棚吊袋栽培”……
12月17日下午,阜平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里不时飘出一些食用菌种植的“专业词汇”。30多位种植大户和专家们热烈讨论着。桌子不够用,许多人搬来凳子坐在墙边。
“阜平已经出了一批‘香菇人’,能不能再出一批‘木耳人’,要看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把技术学到手了。”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组长侯桂森最后总结发言时,用力挥着手激励大家。
扎根阜平六年多,在侯桂森等专家带动下,阜平的香菇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现在,黑木耳种植提上了日程。
2015年,侯桂森牵头组建了食用菌专家组。从那时起,食用菌技术培训每周都要进行,从未间断。
侯桂森几乎都要忘记了:最初,为了让菌农掌握技术,阜平办起了培训班,给前来学习的每人发30元钱,管一顿午饭。有的人对香菇种植没信心,领了钱就走了,饭也没吃。
现在,每一次培训,前来参会的人都会爆棚。
截至2021年,阜平食用菌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带动1.5万户农民增收,户均增收1.7万元。“阜平老乡菇”已成为区域公共品牌。
店房村的“朋友圈”
【结对共建】
自从2016年与浙江滕头村结对共建以来,店房村已与陕西袁家村、上海塔庙村、浙江鲁家村共4个国内先进村庄建立共建关系。
提起首次到访“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淑军用“震撼”来形容。
“村里全域都是5A级景区,年生产总值120亿。村里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全部都是富裕户。”
从滕头村学习回来,刘淑军坚定了信心:大力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从山脚下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一路向上,一条长18.8公里的环路将13个自然村串连起来。山间台地上,一座座工业厂房若隐若现。
“即使是村里的企业,你对接的也是全国市场。”刘淑军说。
如今,4家企业产值连年递增,今年将达6500万元,村集体收入将达183万元。
【店房村的“一老一小”】
22幢灰白相间的楼房沿山谷矗立。房前屋后洁净整齐,旁边是村里分配给每家的小菜园。
店房村村民的福利至少有四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由村集体代缴,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享受助学金,幼儿入托学费和伙食费全免,年满65周岁的老人每月230元。
78岁的杨瑞珍形容自己的老年生活是“无忧无虑”,“村里有各种福利,还有志愿者专门为老人提供服务。子女们不用操一点心。”
2018年,借鉴滕头村的经验,店房村成立志愿者组织。老人马桶不会冲、热水器不会用,各种小事儿,都由志愿者解决。如今,志愿者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50多人,服务已成常态化。
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的帮助下,自2016年始,店房村的孩子每年都会分批到青岛、广州、杭州、上海参加军事夏令营。飞机、军舰、磁悬浮列车……小小年纪已眼界大开。
在村委会对面的山上,有一行标语:托起明天的太阳——将来谁来建设店房,下一代!
北京人进山种黄桃
【传感器控制的农业园区】
留学多年,归来干啥?北京人牛童的选择,是到阜平的太行山上种黄桃。
盘山公路,蜿蜿蜒蜒。距离县城约20公里,五丈湾村附近山上的白色厂房,以及满山种植的黄桃树,就是牛童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的五丈湾园区。他现在的身份是河北光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园区一块块果地旁,矗立着一根根白色栏杆,顶端是栅栏状面板。
“这是地上传感器,监测光照、气温、风向,地下也有传感器,监测土壤温湿度情况。”牛童说,1000多亩的五丈湾园区共有17组传感器,实现了对山上果树环境变化的精准监测。
监测只是第一步。走进厂房数控室,大屏幕上墙,蓄水池、泵房、水肥一体机……一幅幅画面,实时展示。
打开智慧农业系统,输入数据,水肥任务开始远程自动运行。过去靠人工,水肥难免多了少了。如今,很多数值通过数字技术精量控制,提升了黄桃品质。
【北京鲜桃 来自阜平】
2019年6月,五丈湾园区第一批黄桃熟了,销往哪里呢?
“阜平水果很多,但能在北京叫得响的高端水果少。”父亲启发他,拿黄桃来说,过去,北京商超进的多是湖南货,路途远,运费高。阜平距北京不到300公里,土壤、气候条件也适宜种黄桃,这是一片蓝海。
牛童给自己的黄桃起了个诗意的品牌名“源自山”,寓意这里的黄桃源自阜平的太行山。
第一批鲜桃进入北京某商超,很受欢迎。
今年6至9月,黄桃进入成熟期。最忙的时候,牛童和团队成员在山上住了三天三夜,组织农民采果。满载黄桃的货车走了又来,奔向北京。
整个销售季,70万公斤黄桃卖往了北京各大商超。
“阜平果、卖北京”,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模式大有可为。他们一鼓作气,又在阜平建立了3个农业园区。
梦想,从职教中心升腾
【山村女孩成了电商主播】
“阜平大枣‘抱紧你’,今生甜蜜不分离……”在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简称阜平职教中心)的电商创业园,扎着马尾辫的二年级学生贾妍捧着一款农产品,对着支架上的手机做介绍。她的旁边,摆放着小米、核桃、蜂蜜等农特产品。
贾妍来自阜平县东庄村,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家搬进了阜东新区安置区。未来干什么好呢?
这几年,阜平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商全网销售额从2016年的3000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2.05亿元。
电商时代来了!去年9月,贾妍来到阜平职教中心,开始电子商务专业学习。在课堂上,她用心学习电商知识。在实训楼,她积极锻炼直播技能。
今年“双十二”,贾妍跟企业主播一块进行阜平农副产品直播。“为家乡农产品直播带货,这是有意义的事。”
“毕业的师哥师姐有的入职电商公司,有的开网店。”贾妍说,未来,她将努力提升自己,为家乡电商产业贡献力量。
【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天色微明,黄润的灯光从教学楼的窗户里散出。7时,伴随着《我爱你,中国》的旋律,贾妍和同学一起快步走进教室。
从电商、汽修到平面设计等专业,有8000多名学生在阜平职教中心努力学习技能,争当时代栋梁。
发展大计,人才为先。1993年春,时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的项南同志到阜平考察,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落地生根人才的脱贫思路。
1994年,阜平职教中心正式成立,拉开了全县职教扶贫的序幕。
2018年,投资近12亿元、占地518亩的阜平职教中心新校区建成,全力打造汽车与智能制造类、服务乡村振兴类、信息技术支撑类三大专业群。
阜平职教中心以“发展职教、志在富民”为办学宗旨,2016年以来完成29340人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24000余人,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阜平是一个幸福的地方”。
阜平职教中心展板上的10个大字,成为今天这片红色热土的真实写照。牢记总书记嘱托,老区人民奋斗着,收获着,幸福着,在乡村振兴路上继续奔跑追梦。(河北日报 记者赵书华、马彦铭、贡宪云、高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