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北消息:近年来,石家庄市新华区进一步深化认识,提质工作,提效服务,开创踊跃创业、充分就业局面,以居民就业创业需求为圆心,以社区综合服务为半径,通过党建统领、条块共营、社会聚力,夯实平台支撑,完善运行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就业创业服务资源的“全域整合”,实现政策措施落实的“全程覆盖”,实现组织、管理、创新、提升的“全面互联”,构建共住共享、踊跃创业、充分就业的发展格局。
石家庄市新华区从组织协调、基础支撑、提标提质各方面找准一体管理、精细服务的着力点,促进“同心圆理念”精准落实。主要做到“六个到位”:
一是基础台账细分管理到位。新华区组织区统计局、区市监局、区卫计局、新华公安分局及税务部门等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综合人口管理、市场经济主体等各方面信息,完善劳动力资源及就业、创业等基础台账。新华区各街道和社区综合户情册、户籍登记信息、经济普查信息等完善各自台账。根据工作形势变化要求,按照人员类别、需求状况和配套服务差异等因素,新华区适时充实完善信息登记内容,制定全区统一制式表格,建立完善细分台账,做到各类人员基础信息完整、关联信息入账、及时动态调整。
二是优惠政策直通落实到位。充分利用一切平台,新华区通过专题宣讲、定向推送、咨询解读、导引服务等多种途径,把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要点、惠及群体、流程办理等,以群众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宣贯,做到全面覆盖、主动跟进、注重时效,使各项政策深入人心。新华区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端口建设,坚持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同步提升,综合利用财政支持、行政引导、社区共建等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另外,新华区还注重窗口服务建设,按照“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要求,从就业服务、配套服务等多方面着手,不断优化办事标准和流程,延展服务广度和深度,重点把社区建成就业创业人员之家,并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五进”(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进高墙、进军营)活动,广泛开展供需对接、专场职介、热线答询等送政策、送服务活动,每年组织各级相关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少于2次,确保政策落实无梗阻。
三是多渠道开发岗位到位。新华区发改局、市监局、科技局及财税部门在企业信息录入和对口管理服务的同时,一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作为入企服务的重要内容,向区就业局和各街道推送。同时,新华区各街道利用经济普查、指标统计和社区服务等机会,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形成《辖区企业用工基本台账》,并逐步实行空岗报告制度。新华区就业局综合上述信息和自身掌握资源情况,建立区用工需求信息库,定期发布全区企业用工需求报告,搭建用工对接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特别针对重点项目实施跟踪服务,新华区对企业所需岗位提前开展技能培训,进行用工储备,对辖区企业、个体工商户需求量大的岗位适时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职业介绍成功率,增加就业稳定性。新华区政府加大政策统筹扶持力度,持续鼓励支持全区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平台建设、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创业孵化基地和高层次人才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为各类创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和广阔舞台。同时,新华区各街道在发展经济、拓展服务的同时,把开发就业岗位、搭建创业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综合考量,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场经营主体、驻区单位吸纳本地就业人员。
四是就业培训指导服务到位。新华区加强职业培训机构和能力建设,注重与名校、名企、名师的深度合作,注重就业见习实习岗位开发,不断拓展实用项目培训,扩大受益人群,最大限度发挥培训补贴资金效益。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产业转型带动、创业能人带动、政策支持带动,新华区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以就业创业典型为示范,推动自主创业、群体创业和适岗就业。
五是困难群体帮扶援助到位。新华区各街道会同区人社、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对有就业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低保、残疾人员,去产能、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涉及的企业失业职工等重点人群分类造册,摸清底数。此外,新华区还集中各方资源优先帮扶:新华区就业局对以上人员开辟“就业绿色通道”,确保在48小时内推荐3次就业岗位,帮助其最大限度实现就业,以上人员自主创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的优先办理;新华区人社局在招聘公益岗位时拿出一定比例,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以上人员;新华区财政局优先为吸纳以上人员就业的企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新华区各乡镇街道对暂时难以就业群体中家庭生活困难的,定期开展走访慰问,纳入救助救济范围,并根据辖区情况针对性地推送岗位。
六是领导重视协调推动到位。新华区政府组织区人社局、发改局、就业局、民政局、残联等部门,建立就业形势研判制度,定期走访省直、市直部门沟通相关信息,分析区域经济运行走势和劳动力资源及就业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等,研究掌握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问题,明确对策措施;建立辖区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制度,充分发挥街道党建引领作用,以驻区、驻企、居民联合党组织为桥梁纽带,汇聚各方资源,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社区共享的就业创业浓厚氛围。(文 赵鹏)